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1 秋水仙素及两种除草剂的化学诱变作用 | 第13-14页 |
1.1.1 秋水仙素对植物的诱变效应 | 第13-14页 |
1.1.2 除草剂对植物的诱变效应 | 第14页 |
1.2 秋水仙素和两种除草剂诱变植物的方法 | 第14-16页 |
1.2.1 处理材料选择 | 第15页 |
1.2.2 处理方式选择 | 第15页 |
1.2.3 浓度选择 | 第15-16页 |
1.2.4 处理时间选择 | 第16页 |
1.3 组织培养在化学诱变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葛及其研究 | 第17-18页 |
1.4.1 葛概述 | 第17页 |
1.4.2 葛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3 葛的研究 | 第18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3 研究方案 | 第18-23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3.3.2 三种化学药剂对大巴山粉葛组培丛生芽的处理 | 第20页 |
3.3.3 继代培养 | 第20-21页 |
3.3.4 诱导成苗 | 第21页 |
3.3.5 指标观测 | 第21-22页 |
3.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41页 |
4.1 三种诱变剂处理后大巴山粉葛组培苗的生长状况 | 第23-39页 |
4.1.1 秋水仙素浸泡处理对大巴山粉葛组培苗的影响 | 第23-28页 |
4.1.2 秋水仙素共培处理对大巴山粉葛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3 氟乐灵浸泡处理对大巴山粉葛的影响 | 第29-33页 |
4.1.4 氟乐灵共培处理对大巴山粉葛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5 二甲戊灵浸泡处理对大巴山粉葛的影响 | 第34-37页 |
4.1.6 二甲戊灵共培处理对大巴山粉葛的影响 | 第37-39页 |
4.1.7 化学诱变对大巴山粉葛根尖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 第39页 |
4.2 三种药剂处理后100d时大巴山粉葛组培苗生长情况 | 第39-41页 |
4.3 三种诱变剂对大巴山粉葛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41页 |
5 讨论 | 第41-44页 |
5.1 诱变处理处理对大巴山粉葛组培苗的生理意义 | 第41-42页 |
5.2 诱变剂种类和处理方式对大巴山粉葛组培苗的诱变效果 | 第42-43页 |
5.3 组织培养在化学诱变处理中的优势 | 第43页 |
5.4 关于根尖细胞中未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现象的思考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