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20页 |
ABSTRACT | 第20-24页 |
符号说明 | 第25-28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28-64页 |
1.1 木素概述 | 第28-38页 |
1.1.1 木素的天然存在 | 第28-30页 |
1.1.2 木素的生物合成 | 第30-33页 |
1.1.3 木素的结构 | 第33-38页 |
1.2 木素的分离纯化 | 第38-43页 |
1.2.1 少化学修饰的木素分离 | 第38-42页 |
1.2.2 改性木素 | 第42-43页 |
1.3 木素含量的测定 | 第43-47页 |
1.3.1 非破坏性的方法 | 第44-45页 |
1.3.2 破坏性的方法 | 第45-46页 |
1.3.3 溶解木素的测定 | 第46-47页 |
1.4 木素的白腐菌降解 | 第47-52页 |
1.4.1 木素降解酶 | 第49-51页 |
1.4.2 木素降解相关的非酶组分 | 第51-52页 |
1.5 P.chrysosporium降解木素 | 第52-57页 |
1.5.1 P.chrysosporium简介 | 第52-53页 |
1.5.2 P.chrysosporium木素降解生理 | 第53-57页 |
1.6 白腐菌木素生物降解的应用 | 第57-61页 |
1.6.1 木素体外降解系统的构建 | 第57-60页 |
1.6.1.1 木素体外降解系统降解木素 | 第57-59页 |
1.6.1.2 木素体外降解系统降解其它抗降解物 | 第59-60页 |
1.6.2 白腐菌木素降解的应用 | 第60-61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61-64页 |
第二章 杨木CEL的制备和表征及考马斯亮蓝G-250测定碱溶木素的浓度 | 第64-80页 |
引言 | 第6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2.1.1 试剂与材料 | 第64-65页 |
2.1.2 杨木CEL的制备 | 第65-66页 |
2.1.3 杨木CEL的表征 | 第66-67页 |
2.1.4 碱溶木素的制备 | 第67页 |
2.1.5 CBBG试剂配制 | 第67页 |
2.1.6 碱溶木素和CBBG试剂混合后的可见光谱分析 | 第67页 |
2.1.7 CBBG测定碱溶木素的的浓度 | 第67页 |
2.1.8 非木素组分的干扰 | 第67-68页 |
2.1.9 黑液中木素浓度的测定 | 第68页 |
2.1.9.1 定量制备法 | 第68页 |
2.1.9.2 紫外光谱法 | 第68页 |
2.1.9.3 CBBG法 | 第68页 |
2.1.9.4 酸化后重量分析法 | 第68页 |
2.1.10 碱溶木素与CBBG之间相互作用的等温滴定量热实验分析 | 第68-69页 |
2.1.11 碱溶木素与CBBG之间相互作用的FT-IR分析 | 第69页 |
2.1.12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2.2.1 制备的杨木CEL的基本表征 | 第69-70页 |
2.2.2 碱溶木素与CBBG试剂混合液的可见光谱分析 | 第70-71页 |
2.2.3 用CBBG测定碱溶木素浓度的线性和可重复性 | 第71-74页 |
2.2.4 非木素组分的干扰 | 第74页 |
2.2.5 黑液中木素含量的测定 | 第74-75页 |
2.2.6 碱溶木素和CBBG结合的ITC分析 | 第75-76页 |
2.2.7 碱溶木素和CBBG结合的FT-IR分析 | 第76-78页 |
2.3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产过氧化物酶的优化及其过氧化物酶的纯化 | 第80-96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3.1.1 试剂 | 第81页 |
3.1.2 菌株活化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81页 |
3.1.3 产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81-82页 |
3.1.4 菌丝体重量的测定 | 第82页 |
3.1.5 酶活测定 | 第82页 |
3.1.6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82-83页 |
3.1.7 酶的分离纯化保存 | 第83-84页 |
3.1.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84页 |
3.1.9 数据分析 | 第8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4页 |
3.2.1 接种量和藜芦醇浓度对P.chrysosporium产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84-88页 |
3.2.2 藜芦醇浓度和温度对P.chrysosporium产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88-92页 |
3.2.3 过氧化物酶的纯化 | 第92-94页 |
3.3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四章 过氧化物酶和吡喃糖2-氧化酶体外协同降解杨木CEL | 第96-106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97-99页 |
4.1.1 试剂和材料 | 第97页 |
4.1.2 木素的酶处理 | 第97-98页 |
4.1.3 残余酶活测定 | 第98-99页 |
4.1.4 上清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99页 |
4.1.5 木素的GPC分析 | 第99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99页 |
4.2 结果和讨论 | 第99-105页 |
4.2.1 残余酶活 | 第99-101页 |
4.2.2 酶处理后上清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101-103页 |
4.2.3 酶处理后杨木CEL的分子量 | 第103-105页 |
4.3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碳源对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产胞外木素降解酶的影响 | 第106-116页 |
引言 | 第10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5.1.1 试剂 | 第106-107页 |
5.1.2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107页 |
5.1.3 酶活测定 | 第107-108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108页 |
5.2 结果和讨论 | 第108-114页 |
5.2.1 碳源对P.chrysosporium产LiP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2.2 碳源对P.chrysosporium产MnP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2.3 碳源对P.chrysosporium产CBQ和CDH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2.4 碳源对P.chrysosporium产葡萄糖氧化酶和GLOX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5.3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降解杨木CEL胞外活性组分的研究 | 第116-148页 |
引言 | 第116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116-121页 |
6.1.1 试剂和材料 | 第116-117页 |
6.1.2 菌株活化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117页 |
6.1.3 实验装置 | 第117页 |
6.1.4 膜连装置的可行性 | 第117-118页 |
6.1.5 菌株培养和木素降解的体系构建 | 第118页 |
6.1.6 酶活测定 | 第118-119页 |
6.1.7 低分子量物质活性测定 | 第119-120页 |
6.1.8 上清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120页 |
6.1.9 木素的GPC分析 | 第120页 |
6.1.10 上清液的LC-MS/MS分析 | 第120-121页 |
6.1.11 数据分析 | 第121页 |
6.2 结果和讨论 | 第121-145页 |
6.2.1 膜连装置可行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6.2.2 酶活 | 第122-124页 |
6.2.3 低分子量物质活性 | 第124-125页 |
6.2.4 上清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125-128页 |
6.2.5 杨木CEL的分子量分析 | 第128页 |
6.2.6 上清液的LC-MS/MS对比分析 | 第128-145页 |
6.2.6.1 安装1 kDa膜装置上清液的LC-MS/MS分析 | 第128-135页 |
6.2.6.2 安装5 kDa膜装置上清液的LC-MS/MS分析 | 第135-140页 |
6.2.6.3 安装10 kDa膜装置上清液的LC-MS/MS分析 | 第140-145页 |
6.3 小结 | 第145-148页 |
第七章 白腐菌木素降解用于玉米秸秆全利用的一种方式-白腐菌玉米秸皮生物机械制浆和脱木素的玉米秸秆髓作为纸浆添加剂 | 第148-160页 |
引言 | 第148页 |
7.1 材料和方法 | 第148-152页 |
7.1.1 材料和菌株 | 第148-149页 |
7.1.2 实验示意图 | 第149页 |
7.1.3 菌株的筛选 | 第149-150页 |
7.1.4 CSR生物机械浆的制备 | 第150-151页 |
7.1.4.1 T.hirsuta lg-9对CSR生物处理 | 第150页 |
7.1.4.2 BCSR的精磨和打浆 | 第150-151页 |
7.1.5 DCSP作为杨木APMP的添加剂 | 第151页 |
7.1.5.1 CSP的脱木素 | 第151页 |
7.1.5.2 DCSP加入杨木APMP | 第151页 |
7.1.6 纸浆和纸张性质的测定 | 第151页 |
7.1.7 SEM和FT-IR分析 | 第151页 |
7.1.8 数据分析 | 第151-152页 |
7.2 结果和讨论 | 第152-158页 |
7.2.1 真菌的筛选 | 第152-153页 |
7.2.2 用T.hirsuta lg-9制CSR的生物机械浆 | 第153-155页 |
7.2.2.1 CSR生物处理中的酶活 | 第153页 |
7.2.2.2 CSR生物机械浆和纸张的性质 | 第153-154页 |
7.2.2.3 CSRBMP磨浆中的电耗 | 第154-155页 |
7.2.3 DCSP作为杨木APMP的添加剂 | 第155-158页 |
7.2.3.1 DCSP的加入对杨木APMP纸张性质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7.2.3.2 添加DCSP的杨木APMP和DCSP的FT-IR和SEM分析 | 第156-158页 |
7.3 小结 | 第158-160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88-190页 |
附件 | 第190-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