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选题价值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框架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概述 | 第17-29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第17-21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 | 第18-21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解析 | 第21-23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结构 | 第21页 |
·以“三个倡导”为导向,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 第21-23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生态学视角 | 第23-26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第23-24页 |
·社会生态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构建教育社会生态的合理性 | 第24-26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学视角 | 第26-29页 |
·文化生态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构建教育文化生态的合理性 | 第27-29页 |
第3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探索与研究 | 第29-38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9-32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社会文化生态结构 | 第29-30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社会文化生态结构 | 第30-31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社会文化生态结构 | 第31-32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结构 | 第32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 第32-35页 |
·整体性—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理念 | 第32-33页 |
·生态平衡性—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的运行规律表征 | 第33页 |
·开放性—促进教育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33-34页 |
·有机关联性—加强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的认同感 | 第34-35页 |
·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 | 第35-38页 |
·建立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的横向协同机制 | 第35页 |
·建立核心价值观教育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的纵向协同机制 | 第35-36页 |
·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内控机制 | 第36页 |
·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制度和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建立校内校外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联系的联动机制 | 第37-38页 |
第4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 第38-49页 |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 第38-43页 |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38-39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问题分析 | 第39-43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定位不够明确 | 第43-44页 |
·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和社会程度不够 | 第44页 |
·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44页 |
·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 第44页 |
·教育合力未能充分形成 | 第44-45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5-49页 |
·社会因素—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因素 | 第45-46页 |
·学校因素—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的核心因素 | 第46页 |
·家庭因素—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的辅助因素 | 第46-47页 |
·个人因素—教育社会文化生态的关键因素 | 第47-49页 |
第5章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 第49-78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 第49-55页 |
·主体性教育模式 | 第49-50页 |
·网络教育模式 | 第50-52页 |
·社会行动教育模式 | 第52-53页 |
·研究性学习模式 | 第53-55页 |
·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平衡 | 第55-71页 |
·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 第55-56页 |
·全方位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56-59页 |
·充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资源 | 第59-67页 |
·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良性互动 | 第67-69页 |
·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圈 | 第69-71页 |
·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长效机制 | 第71-78页 |
·基础—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 | 第71-73页 |
·关键—建立和完善践行机制 | 第73-74页 |
·动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 第74-75页 |
·导向—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 | 第75-77页 |
·保障—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附录B 甘肃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状况调查问卷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