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单亲家庭数量增加 | 第9页 |
·单亲家庭贫困者众多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0-1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评述 | 第12-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反贫困理论 | 第12-13页 |
·社会排斥理论 | 第13页 |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3页 |
·贫困文化理论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第3章 我国单亲贫困家庭表征 | 第17-23页 |
·经济贫困 | 第17-19页 |
·家庭结构变化致贫 | 第18页 |
·职业收入少 | 第18-19页 |
·经济贫困代际转移 | 第19页 |
·精神困惑 | 第19-21页 |
·单亲母亲的困惑 | 第19-20页 |
·单亲父亲的困惑 | 第20页 |
·单亲家庭子女的困惑 | 第20-21页 |
·服务匮乏 | 第21-23页 |
·服务项目少 | 第21页 |
·服务效率低 | 第21-22页 |
·专业人员少 | 第22-23页 |
第4章 我国针对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体系 | 第23-32页 |
·我国现有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体系 | 第23-25页 |
·城市贫困社会救助体系 | 第23-24页 |
·农村贫困社会救助体系 | 第24-25页 |
·现有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两头难”现象普遍存在 | 第25-28页 |
·社会救助标准偏低 | 第28-30页 |
·救助类型单一 | 第30-32页 |
第5章 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力度不足的原因 | 第32-36页 |
·分类施保发展不足 | 第32页 |
·致贫原因划分不细 | 第32页 |
·救助标准不统一 | 第32页 |
·救助要素不够全面 | 第32-33页 |
·差额救助功能尚显乏力 | 第33页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34页 |
·没有统一法律条文 | 第33-34页 |
·救助内容不完善 | 第34页 |
·缺乏监督效力 | 第34页 |
·社会对救助理解的偏差 | 第34-36页 |
第6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经验借鉴 | 第36-42页 |
·美国经验 | 第36-38页 |
·明确资金用途 | 第36-37页 |
·灵活调整认定标准 | 第37页 |
·受助者需承担相应义务 | 第37-38页 |
·德国经验 | 第38-39页 |
·救助对象范围广 | 第38页 |
·救助内容多样性 | 第38页 |
·救助标准合理 | 第38-39页 |
·资金筹集多样性 | 第39页 |
·香港经验 | 第39-40页 |
·综援计划全面保障 | 第39页 |
·社会服务补充发展 | 第39-40页 |
·台湾经验 | 第40-42页 |
第7章 构建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42-50页 |
·明确单亲贫困家庭的界定标准 | 第42-43页 |
·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的选择 | 第43-45页 |
·前“1”模式的含义 | 第43页 |
·“X”模式的含义 | 第43-44页 |
·后“1”模式的含义 | 第44-45页 |
·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 | 第45-46页 |
·完善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实施机制 | 第46-47页 |
·完善救助对象的准入机制 | 第46页 |
·保证效率,严格监督 | 第46-47页 |
·建立有效社会救助的退出制度 | 第47页 |
·加强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评估 | 第47-50页 |
·执行评估 | 第48页 |
·效果评估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