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4页 |
| ·暗霉素在抗生素中的地位 | 第9-14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简介 | 第9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 | 第9-11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 第11-12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12-13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黑暗链霉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 | 第14-16页 |
| ·黑暗链霉菌简介 | 第14-15页 |
| ·暗霉素简介 | 第15-16页 |
| ·暗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安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妥布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暗霉素定向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安普霉素定向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妥布霉素定向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2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8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24-25页 |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 ·试剂 | 第26-2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 ·其他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8页 |
| ·菌种培养与保藏 | 第28-29页 |
| ·引物设计 | 第29-30页 |
| ·黑暗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0-31页 |
| ·DNA片段回收 | 第31-32页 |
| ·DNA酶切反应 | 第32页 |
| ·DNA酶连反应 | 第32-33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页 |
| ·质粒转化 | 第33-34页 |
| ·SDS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小量制备) | 第34页 |
| ·大肠杆菌链霉菌接合转移 | 第34-35页 |
| ·黑暗链霉菌的摇瓶发酵 | 第35页 |
| ·黑暗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处理 | 第35-36页 |
| ·效价测定(二剂量法) | 第36页 |
| ·暗霉素的检测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aprH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8-47页 |
| ·重组质粒pTH407的构建 | 第38-42页 |
| ·黑暗链霉菌Tt-49基因组的提取 | 第39-40页 |
|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 | 第40页 |
| ·抗性筛选标记的扩增 | 第40-41页 |
| ·重组质粒pTH407的构建 | 第41-42页 |
| ·aprH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42-44页 |
| ·接合转移 | 第42页 |
|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 | 第42-43页 |
| ·aprH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43-44页 |
| ·工程菌TH304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aprJ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7-55页 |
| ·重组质粒pTJ401的构建 | 第47-50页 |
|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 | 第48-49页 |
| ·重组质粒pTJ401的构建 | 第49-50页 |
| ·aprJ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50-52页 |
|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 | 第50-51页 |
| ·aprJ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51-52页 |
| ·工程菌TJ302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单组分妥布霉素工程菌的构建 | 第55-59页 |
| ·tobZ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55-57页 |
|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 | 第55-56页 |
| ·tobZ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56-57页 |
| ·工程菌TJZ308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组合的探索 | 第59-68页 |
| ·重组质粒pZP606的构建 | 第60-63页 |
| ·红霉素启动子ermE~*与genB3-P-B4基因模块的扩增 | 第61-62页 |
| ·重组质粒pZP606的构建 | 第62-63页 |
|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组合 | 第63-65页 |
|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 | 第63-64页 |
| ·基因组合工程菌的筛选 | 第64-65页 |
| ·工程菌TZP310代谢产物分析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七章 庆大霉素-安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组合的探索 | 第68-75页 |
| ·重组质粒pDP605的构建 | 第68-70页 |
| ·庆大霉素-安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组合工程菌的构建 | 第70-72页 |
|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 | 第70-71页 |
| ·基因组合工程菌的筛选 | 第71-72页 |
| ·工程菌TDP306代谢产物分析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录 | 第81-88页 |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