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三) 述评 | 第16-17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大学精神与学生发展理论概述 | 第19-30页 |
一、大学精神内涵解析 | 第19-24页 |
(一) 大学精神的本质 | 第19-21页 |
(二) 大学精神的载体及其表征 | 第21-23页 |
(三) 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 | 第23-24页 |
二、学生发展的内涵界定 | 第24-26页 |
(一)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大学生成才的风向标 | 第24-25页 |
(二)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顶梁柱 | 第25页 |
(三) 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垫脚石 | 第25-26页 |
(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强化剂 | 第26页 |
三、大学精神与学生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26-30页 |
(一) 大学精神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 学生发展对于大学精神的作用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大学精神与学生发展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第30页 |
二、精神与人的发展理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大学精神建设状况分析 | 第32-38页 |
一、大学精神建设优势分析 | 第32-34页 |
(一) 传统大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 第32-33页 |
(二) 大学精神载体呈现多样化发展 | 第33页 |
(三) 大学的学术精神呈现开放化发展 | 第33页 |
(四) 大学精神与创新人才培养走向结合 | 第33-34页 |
二、大学精神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一) 大学精神的困境使高校学生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 第34-35页 |
(二) 大学精神的困境影响大学生创新发展 | 第35页 |
(三) 大学精神的困境影响学生社团发展 | 第35-36页 |
三、大学精神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一) 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精神的侵蚀 | 第36页 |
(二) 浮躁与功利的就业教育导致大学创新精神消退 | 第36-37页 |
(三) 大学行政本位思想导致大学精神缺失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精神建设理论构想 | 第38-46页 |
一、完善大学制度,匡正大学精神 | 第38-40页 |
(一) 大学精神制度建设的相关原则 | 第38页 |
(二) 完善大学制度建设,匡正大学精神 | 第38-39页 |
(三) 抓住五个关键点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 第39-40页 |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精神领域 | 第40-43页 |
(一) 完善校园景观建设 | 第40-41页 |
(二) 注重学校室内文化建设 | 第41-42页 |
(三) 改进信息素质教育 | 第42-43页 |
(四) 增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 第43页 |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弘扬大学精神 | 第43-46页 |
(一)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 第43-44页 |
(二) 强调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学习 | 第44页 |
(三) 创新课程体系,完善资源配置 | 第44-45页 |
(四) 强调与业界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