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均衡价格理论 | 第17-19页 |
二、差别定价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一、国家助学贷款开展的历史背景 | 第20-22页 |
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一) 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程的供求分析 | 第22-25页 |
(二) 国家助学贷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 第25页 |
三、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一)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1. 贷款供不应求,地方开展不平衡 | 第26-27页 |
2. 银行积极性不高,存在惜贷现象 | 第27页 |
(二)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1. 国家助学贷款实行利率上限管制 | 第27-28页 |
2. 国家助学贷款利率和还款方式单一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国外助学贷款的主要经验 | 第29-36页 |
一、国外助学贷款的发展 | 第29-30页 |
二、国外助学贷款的定价 | 第30-31页 |
三、美国学生贷款的差别定价 | 第31-33页 |
四、美国助学贷款差别定价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6页 |
(一) 多元化的贷款构成 | 第33-34页 |
(二) 灵活的还款方式 | 第34页 |
(三) 政府为差别定价提供支持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差别定价策略探讨 | 第36-49页 |
一、差别定价是提高助学贷款效率的有效途径 | 第36-37页 |
(一) 银行实行差别定价的原因 | 第36-37页 |
(二) 学生能接受差别定价的原因 | 第37页 |
二、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差别定价的前提条件 | 第37-38页 |
(一) 银行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 | 第37-38页 |
(二) 能区分具有不同弹性需求的学生群体 | 第38页 |
(三) 能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 | 第38页 |
三、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差别定价的主要模式 | 第38-43页 |
(一) 按对象划分 | 第40-41页 |
(二) 按学校违约率的高低划分 | 第41-42页 |
(三) 按贷款有无担保划分 | 第42页 |
(四) 按借款时间和还贷时间划分 | 第42-43页 |
四、国家助学贷款差别定价的政策保障 | 第43-49页 |
(一) 政府层面 | 第43-46页 |
1. 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推进作用 | 第43-44页 |
2. 建立正式的国家助学贷款法律 | 第44页 |
3. 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 第44-45页 |
4. 积极推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 第45页 |
5. 推广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保险 | 第45-46页 |
(二) 银行层面 | 第46-47页 |
1. 制定相对弹性的还款方案 | 第46页 |
2. 加强贷前审核和贷中监督 | 第46-47页 |
3. 严格控制贷款的违约风险 | 第47页 |
(三) 学校层面 | 第47-49页 |
1. 加大贷款宣传和监督 | 第47-48页 |
2. 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