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插图索引 | 第8-9页 |
附表索引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创新性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财务报告舞弊文献回顾 | 第14-31页 |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4-22页 |
·财务报告舞弊动因 | 第14-15页 |
·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 | 第15-18页 |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研究 | 第18-21页 |
·财务报告舞弊治理的研究 | 第21-22页 |
·国内文献回顾 | 第22-27页 |
·财务报告舞弊动因 | 第22-23页 |
·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 | 第23-24页 |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研究 | 第24-26页 |
·财务报告舞弊治理的研究 | 第26-27页 |
·评述 | 第27-31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分析与指标设置 | 第31-38页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贪婪因子的分析与指标设置 | 第33-34页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机会因子的分析与指标设置 | 第34-35页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需要因子的分析与指标设置 | 第35-36页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暴露因子的分析与指标设置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38-51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8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8-42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模型建立 | 第42-47页 |
·事前预警模型 | 第45-46页 |
·事后侦查模型 | 第46-47页 |
·支持向量机的 RBF 核函数识别效果分析 | 第47页 |
·基于 Logistic 方法的模型建立 | 第47-50页 |
·事前预警模型 | 第47-49页 |
·事后侦查模型 | 第49-50页 |
·两类方法建立的模型识别效果的比较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启示以及局限性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研究启示 | 第51-52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 | 第56-58页 |
附录B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