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M~2SBot结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分类第11页
   ·国内外自重构模块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国外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国内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单元模块主体结构设计第17-32页
   ·概述第17页
   ·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单元模块的结构分析第17-20页
     ·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单元模块的设计原则第17-18页
     ·第一代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样机结构分析第18-20页
     ·第二代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样机要实现的目标第20页
   ·单元模块主体的结构设计第20-31页
     ·确定设计方案第21页
     ·驱动单元选型第21-22页
     ·传感器单元选型第22-24页
     ·控制器单元选型第24-26页
     ·其他单元选型第26-27页
     ·主体结构的设计第27-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单元模块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第32-44页
   ·概述第32页
   ·单元模块的运动学分析第32-36页
     ·构建单元模块运动学方程第32-34页
     ·基本运动形式分析及自旋转运动仿真分析第34-36页
   ·单元模块的动力学分析第36-43页
     ·单元模块台阶越障能力分析第36-38页
     ·单元模块台阶越障仿真分析第38-39页
     ·单元模块斜坡越障能力分析第39-41页
     ·单元模块斜坡越障仿真分析第41-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单元模块连接机构的结构设计与分析第44-56页
   ·概述第44页
   ·单元模块连接机构的结构设计第44-48页
     ·设计思想第44-45页
     ·前后两版实物样机对比第45页
     ·阴性连接器结构分析第45-47页
     ·阳性连接器结构分析第47页
     ·连接机构工作原理第47-48页
   ·正弦加速槽凸轮式连接机构设计理念及其自由度分析第48-49页
     ·正弦加速度槽凸轮式连接机构设计理念第48页
     ·连接机构自由度分析第48-49页
   ·槽凸轮式连接机构运动学分析第49-53页
     ·槽凸轮式连接机构运动学解析法分析第49-50页
     ·基于 Adams 的槽凸轮式连接机构运动学仿真分析第50-53页
   ·连接机构对接实验和承载能力实验第53-55页
     ·实验前准备第53-54页
     ·锁紧分离试验第54页
     ·承载能力试验第54-55页
     ·实验结果评价第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基于红外和超声波传感器的自动对接方法研究第56-71页
   ·概述第56页
   ·构建红外线强度与距离关系的数学模型第56-61页
     ·红外测距原理第56页
     ·红外发射二级管的方向特性第56-57页
     ·红外线强度与距离关系的试验第57-59页
     ·基于 Matlab 的实验数据拟合公式第59-61页
   ·主被动对接面板红外传感器坐标描述第61-63页
     ·建立局部坐标系第61-62页
     ·坐标系变换第62-63页
   ·基于能量函数最小法的位置纠偏分析第63-65页
     ·红外传感器采样方法第63-64页
     ·构造能量函数第64-65页
   ·基于收发一体式超声波传感器远距离对接应用第65-67页
     ·超声波传感器特性第65-66页
     ·超声波测距原理第66-67页
   ·自动对接任务的实现方案讨论第67-68页
   ·在 Webots 环境下典型构型的表示方案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71-73页
   ·全文总结第71-72页
   ·研究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T-FR移动机器人运动规划和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SMS结构的腐蚀型光纤传感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