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2页 |
| ·问题的提出:探寻走出社会管理隐蔽秩序之路 | 第13-16页 |
| ·基本概念 | 第16-24页 |
| ·泛军事化 | 第16-19页 |
| ·社会管理 | 第19-24页 |
| ·研究综述 | 第24-32页 |
| ·军队之于社会 | 第24-27页 |
| ·社会管理诸方面 | 第27-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 ·唯物政治观与政治辩证法 | 第32-34页 |
|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 第34-36页 |
| ·文武关系理论 | 第36-37页 |
| ·本文结构及创新 | 第37-40页 |
| ·本文结构 | 第37-39页 |
| ·本文创新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的生成逻辑 | 第42-66页 |
| ·军事斗争奠定的中国现代化基础 | 第42-51页 |
| ·作为推进现代化重要因素的战争 | 第42-46页 |
|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军事斗争 | 第46-51页 |
| ·中国共产党党军关系的建构 | 第51-59页 |
| ·中国“政党领军”模式的初始发动 | 第51-55页 |
| ·中国共产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设计 | 第55-59页 |
| ·中国共产党党军秩序的社会扩展 | 第59-64页 |
| ·中国共产党党军秩序社会扩展的背景 | 第59-62页 |
| ·中国共产党党军秩序社会扩展的通道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三章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的形态结构 | 第66-87页 |
|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的观念 | 第66-74页 |
| ·绝对领导强化了权力崇拜 | 第66-70页 |
| ·革命思维生发出斗争哲学 | 第70-74页 |
|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的制度 | 第74-81页 |
| ·党的一元化领导与组织控制 | 第74-76页 |
| ·多维二元身份与利益的绑定 | 第76-81页 |
|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的行为 | 第81-85页 |
| ·从人民战争到运动式社会管理 | 第81-83页 |
| ·运动式社会管理的特点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四章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变迁的外部驱动与内在动力 | 第87-110页 |
|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变迁的外部驱动 | 第87-95页 |
| ·和平与发展主题确立 | 第87-90页 |
| ·管制政治结构的松动 | 第90-92页 |
| ·市场经济秩序的建构 | 第92-95页 |
| ·泛军事化社会管理变迁的内.在动力 | 第95-108页 |
| ·权利意识的觉醒 | 第95-99页 |
| ·社会结构的变动 | 第99-105页 |
| ·利益一致的分化 | 第105-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五章 “以人为本”对泛军事化社会管理变迁的观念导向 | 第110-126页 |
| ·“以人为本”揭示了社会管理中人的主体性 | 第110-114页 |
| ·“以人为本”的回归 | 第110-112页 |
| ·“以人为本”是对“现实的人”的尊重 | 第112-114页 |
| ·“以人为本”肯定了社会对于国家的优先性 | 第114-116页 |
| ·“以人为本”确立了维权对于维稳的基础性 | 第116-120页 |
| ·“以人为本”定位了社会管理任务的兼顾性 | 第120-124页 |
| ·经济社会并重 | 第120-121页 |
| ·管理就是服务 | 第121-123页 |
| ·治标治本兼顾 | 第123-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 第六章 “合作博弈”对泛军事化社会管理变迁的制度导向 | 第126-144页 |
| ·社会管理博弈的合作可能 | 第126-130页 |
| ·社会管理博弈中的均衡 | 第126-128页 |
| ·社会管理博弈合作条件 | 第128-130页 |
| ·达成合作博弈的现实障碍 | 第130-134页 |
| ·共同价值的排序偏好 | 第130-132页 |
| ·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 | 第132-134页 |
| ·探寻合作博弈的制度供给 | 第134-142页 |
| ·公共良知的制度维护 | 第134-136页 |
| ·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 | 第136-139页 |
| ·协商民主的制度支持 | 第139-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 第七章 “多元协同”对泛军事化社会管理变迁的行为导向 | 第144-161页 |
| ·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理论之维 | 第144-151页 |
| ·多元民主的社会管理意义 | 第144-147页 |
| ·治理与善治的观念移植 | 第147-151页 |
| ·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现实取向 | 第151-160页 |
| ·确定多元主体的不同职能定位 | 第151-156页 |
|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网络 | 第156-1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 结论 | 第161-163页 |
| 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 | 第163-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