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转化犯的本体理论 | 第20-54页 |
第一节 转化犯的界定 | 第21-32页 |
一、转化犯的概念 | 第21-26页 |
二、转化犯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一) 犯罪转化的法定性 | 第26页 |
(二) 犯罪转化的异质性和唯一性 | 第26-27页 |
(三) 犯罪转化的趋重性和重合性及延展性 | 第27页 |
三、转化犯的犯罪构成特征 | 第27-32页 |
(一) 转化犯的犯罪主体特征 | 第28-29页 |
(二) 转化犯的犯罪主观方面特征 | 第29-31页 |
(三) 转化犯的犯罪客观方面特征 | 第31-32页 |
(四) 转化犯的犯罪客体方面特征 | 第32页 |
第二节 转化犯的构成条件 | 第32-39页 |
一、“先行行为”的认定 | 第33-34页 |
二、“转化条件”的界定 | 第34-37页 |
三、“法律规定”的理解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转化犯的类型 | 第39-49页 |
一、法定标准型转化犯与法定拟制型转化犯 | 第40-42页 |
二、事中转化犯与事后转化犯 | 第42-43页 |
三、共犯转化犯与非共犯转化犯 | 第43-46页 |
四、转化犯的其他类型 | 第46-49页 |
第四节 转化犯的定罪与处罚 | 第49-54页 |
一、转化犯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49-50页 |
二、转化犯刑事责任的确定 | 第50-54页 |
第二章 转化犯的理论溯源 | 第54-71页 |
第一节 转化犯的立法沿革 | 第55-63页 |
一、中外刑法理论界的不同认识 | 第55-60页 |
(一) 英美法系的转化犯 | 第55-57页 |
(二) 大陆法系的转化犯 | 第57-60页 |
二、我国有关转化犯的立法沿革 | 第60-63页 |
第二节 转化犯的理论根基 | 第63-67页 |
一、从归责基础与归责要素角度分析 | 第65-66页 |
二、从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事实角度分析 | 第66-67页 |
第三节 转化犯的立法价值 | 第67-71页 |
一、体现罪刑法定原则 | 第67-68页 |
二、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68-69页 |
三、体现刑法谦抑原则 | 第69页 |
四、解决某些较为复杂情况下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69-71页 |
第三章 转化犯的关系论 | 第71-107页 |
第一节 转化犯与其他罪数形态的关系 | 第71-78页 |
一、转化犯与吸收犯 | 第71-72页 |
二、转化犯与牵连犯 | 第72-73页 |
三、转化犯与包容犯 | 第73-74页 |
四、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情节加重犯 | 第74-76页 |
五、转化犯与结合犯 | 第76-77页 |
六、转化犯与想象竞合犯 | 第77-78页 |
第二节 转化犯与相关罪数形态的竞合 | 第78-83页 |
一、刑法中的竞合现象概述 | 第78-79页 |
二、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情节加重犯的竞合 | 第79-80页 |
三、转化犯与想象竞合犯的竞合 | 第80-83页 |
第三节 转化犯与犯罪形态 | 第83-89页 |
一、转化犯与犯罪形态的含义 | 第83页 |
二、转化犯与犯罪形态的类型分析 | 第83-89页 |
(一) 非罪行为构成的转化犯的犯罪形态 | 第84页 |
(二) 先前犯罪行为构成的转化犯的犯罪类型 | 第84-89页 |
第四节 转化犯与共同犯罪 | 第89-107页 |
一、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与共同犯罪中相关犯罪形态的区分 | 第89-92页 |
(一) 共同犯罪中转化犯的研究现状 | 第89-90页 |
(二) 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与共犯中相关犯罪形态的区分 | 第90-92页 |
二、共同犯罪中转化犯的认定 | 第92-107页 |
(一) 对共同犯罪的理论界定 | 第92-98页 |
(二) 共同犯罪中转化犯的认定 | 第98-107页 |
第四章 转化犯的实践论 | 第107-138页 |
第一节 转化犯的立法范围 | 第107-111页 |
一、转化犯的立法设置方式 | 第107-110页 |
二、转化犯的立法范围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转化犯的立法法条评析 | 第111-138页 |
一、对《刑法》第238条第2款的评析 | 第111-114页 |
二、对《刑法》第241条第5款的评析 | 第114-115页 |
三、对《刑法》第247条的评析 | 第115-119页 |
四、对《刑法》第248条的评析 | 第119-120页 |
五、对《刑法》第253条第2款的评析 | 第120-122页 |
六、对《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评析 | 第122-124页 |
七、对《刑法》第269条的评析 | 第124-132页 |
(一) 特殊类型的盗窃、诈骗、抢夺能否转化为抢劫罪 | 第125页 |
(二)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能否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 | 第125-132页 |
八、对《刑法》第292条第2款的评析 | 第132-135页 |
九、对《刑法》第333条第2款的评析 | 第135-138页 |
第五章 转化犯的制度完善 | 第138-154页 |
第一节 转化犯的立法性质 | 第138-140页 |
一、转化犯立法性质的理论之争 | 第138-139页 |
二、转化犯立法性质的新界定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转化犯的理论定位 | 第140-145页 |
一、转化犯的理论困境 | 第140-142页 |
二、转化犯理论定位之思考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转化犯的立法完善 | 第145-154页 |
一、抗税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转化 | 第147-148页 |
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向故意杀人罪的转化 | 第148-149页 |
三、虐待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转化 | 第149页 |
四、妨害公务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转化 | 第149-150页 |
五、寻衅滋事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转化 | 第150-151页 |
六、挪用公款罪向贪污罪的转化 | 第151-154页 |
结语 | 第154-1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一、著作类 | 第156-158页 |
二、译著类 | 第158-159页 |
三、论文类 | 第159-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