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与事业之间--以四位金女大学生的传记为中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的缘起:五四话语与“新女性”的形象塑造 | 第9-11页 |
二. 研究方法与资料 | 第11-17页 |
第一章 开端 | 第17-45页 |
第一节 第一批学生的诞生:吴贻芳与徐亦蓁 | 第17-33页 |
第二节 另一端:金陵女子大学 | 第33-38页 |
第三节 最初的金女大与最初的学生 | 第38-45页 |
第二章 新一代金女大人 | 第45-60页 |
第一节 邬静怡的家庭与早期人生 | 第45-53页 |
第二节 第二代金女大人 | 第53-60页 |
第三章 1923-1927年时期的金女大 | 第60-83页 |
第一节 毛彦文与“女性解放” | 第60-67页 |
第二节 毛彦文在金女大 | 第67-79页 |
第三节 被注视的金女大 | 第79-83页 |
第四章 教育权收回与战前生活1927-1938 | 第83-128页 |
第一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南京事件 | 第83-90页 |
第二节 毕业后的吴贻芳、徐亦蓁以及邬静怡 | 第90-102页 |
第三节 金女大的注册立案 | 第102-106页 |
第四节 吴贻芳做校长后的金女大 | 第106-113页 |
第五节 徐亦蓁、邬静怡和毛彦文的战前个人生活 | 第113-128页 |
第五章 战争年代 | 第128-148页 |
第一节 金女大内迁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邬静怡与南京大屠杀 | 第129-134页 |
第三节 战事密布时期的毛彦文 | 第134-137页 |
第四节 赴美发展的徐亦蓁 | 第137-142页 |
第五节 吴贻芳与成都金女大 | 第142-148页 |
第六章 战后 | 第148-177页 |
第一节 金女大的回迁与结束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徐亦蓁的战后人生 | 第149-157页 |
第三节 邬静怡的战后人生与晚年生活 | 第157-165页 |
第四节 毛彦文的战后生活和晚年 | 第165-169页 |
第五节 战后的吴贻芳 | 第169-172页 |
第六节 四位女性人生的再次对比 | 第172-177页 |
结语 | 第177-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