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

论环境公益损害救济--从“公地悲剧”到“公地救济”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6页
导论第16-24页
 一、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7-20页
 三、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第20-22页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2-24页
第一章 法域之维的环境与环境公益损害第24-43页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辨第24-30页
  一、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第24-25页
  二、"人定胜天"还是"无为而治":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第25-26页
  三、"天人合一":人类生态中心主义哲学的环境观第26-30页
 第二节 法域之维的环境及其基本特征第30-34页
  一、环境法中的环境及其类型第30页
  二、环境法中的环境之基本特征第30-34页
 第三节 环境公益损害的概念与特征第34-43页
  一、环境公益第34-36页
  二、环境公益损害与环境公害第36-38页
  三、环境公益损害与环境侵权第38-39页
  四、环境公益损害的特征第39-43页
第二章 公地悲剧理论与环境公益损害救济第43-62页
 第一节 "公地悲剧"——环境公益损害救济的逻辑起点第43-48页
  一、"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现第43-45页
  二、对"公地悲剧"的早期理论分析第45-48页
 第二节 "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决方法第48-58页
  一、科斯定理与市场失灵第48-50页
  二、公有化模式及政府失灵第50-53页
  三、集体自治模式的探索第53-58页
 第三节 "公地悲剧"理论对环境公益损害救济的启示第58-62页
  一、理论模型化的陷阱第58-59页
  二、制度评估的新方法第59-60页
  三、"产权界定"困境的突破第60-62页
第三章 环境公益损害救济的法理第62-95页
 第一节 第三法域的提出第62-74页
  一、环境公益损害对公私法划分的挑战第62-70页
  二、环境法的尴尬与解脱第70-74页
 第二节 公共信托原则第74-81页
  一、公共信托原则概述第74-75页
  二、公共信托原则与私法第75-77页
  三、公共信托原则与公法第77页
  四、公共信托原则与社会契约第77-79页
  五、从"公地悲剧"看公共信托原则第79-81页
 第三节 环境权第81-89页
  一、环境权形成的历史背景第81-83页
  二、环境权的法理第83-86页
  三、从"公地悲剧"看环境权理论第86-89页
 第四节 新生态主义:从生态"平衡论"到"非均衡论"第89-95页
  一、新生态主义理论第89-91页
  二、新生态主义与环境法的变革第91-92页
  三、新生态主义理论下环境法的变革路径第92-95页
第四章 国外环境公益损害救济制度及其实践第95-123页
 第一节 环境公益损害归责原则及其实践第95-106页
  一、过失责任原则第95-96页
  二、过失责任原则向无过失责任原则的过渡第96-97页
  三、无过失责任原则第97-98页
  四、外国法归责原则的实务第98-106页
 第二节 举证责任制度及其实践第106-108页
 第三节 其他特殊制度第108-123页
  一、判定环境损害的标准第109-110页
  二、设备及设备持有人的概念第110-111页
  三、损害赔偿范围及上限制度第111-114页
  四、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第114-115页
  五、环境损害责任的免除事由第115-116页
  六、环境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第116-123页
第五章 我国环境公益损害救济的困境第123-140页
 第一节 宪法选择规则层面的缺陷第123-131页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缺位第123-129页
  二、国家环境保护责任不明第129-130页
  三、环境司法权的弱势第130-131页
 第二节 集体选择规则层面的缺陷第131-135页
  一、制度内的救济渠道不畅第131-132页
  二、政府管理者的趋利性第132页
  三、救济模式单一第132-133页
  四、私力救济的随意化第133页
  五、缺少制度化的社会救济与保险救济第133-134页
  六、环境信息资源不对称第134-135页
 第三节 日常操作规则层面的缺陷第135-140页
  一、损害形式多样、因果关系难以查明第135-136页
  二、损害影响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第136页
  三、损害者与受害者地位不平等第136页
  四、举证困难第136-137页
  五、实证分析:以《侵权责任法》为例第137-140页
第六章 建立我国环境公益损害救济制度之构想第140-169页
 第一节 "公地的救济"之法律构思第140-141页
 第二节 横向环境公益损害救济制度体系的架构第141-143页
  一、提供多元化的环境公益损害救济方式第141-142页
  二、建立高效的司法监督和公众监督制度第142-143页
 第三节 纵向环境公益损害救济制度内容的充实第143-169页
  一、宪法选择规则层面第143-155页
  二、集体选择规则层面第155-162页
  三、日常操作规则层面第162-164页
  四、刑事责任层面第164-169页
结语:对我国环境公益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的寄语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83-184页
后记第184-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诉讼请求研究--以我国民诉立法与司法实践为中心
下一篇:司法预救济制度和再救济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