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序论:墨家伦理研究的意义、历史、现状及方法 | 第13-29页 |
一、墨家伦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3-15页 |
二、墨家伦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述 | 第15-21页 |
三、本文致思与行文的原则与方法 | 第21-23页 |
四、对部分重要概念的必要说明 | 第23-29页 |
第一篇 墨家伦理特征研究——墨家伦理是什么? | 第29-118页 |
第一章 墨家伦理的内容、结构及生成论特征 | 第30-73页 |
第一节 墨家伦理思想特征 | 第30-56页 |
一、墨家伦理的核心 | 第30-42页 |
二、墨家伦理的范畴 | 第42-49页 |
三、墨家人性论浅析 | 第49-56页 |
第二节 墨家伦理结构与生成论特征 | 第56-73页 |
一、墨家伦理的结构特征 | 第56-65页 |
二、墨家伦理生成论特征 | 第65-73页 |
第二章 墨家功利论伦理体系详述 | 第73-90页 |
第一节 墨家伦理的功利性质 | 第73-78页 |
一、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 第73-76页 |
二、墨家伦理的性质与定位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墨家功利论伦理体系详述 | 第78-90页 |
一、墨家功利论伦理原则与规范 | 第78-85页 |
二、墨家功利论伦理的基本范畴及功利计算方法 | 第85-90页 |
第三章 墨家伦理生成的内因及墨学中衰的根本原因 | 第90-118页 |
第一节 墨之为墨的内因 | 第90-108页 |
一、创始人性格气质因素 | 第90-105页 |
二、职业及学术环境因素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墨学中衰的内在根源 | 第108-118页 |
一、源出儒门,反出儒门,却仍然在儒家 | 第108-112页 |
二、摩顶放踵,非乐自苦,终非人生目的 | 第112-114页 |
三、墨守陈法,不思变革,终为世人所弃 | 第114-118页 |
第二篇 墨家伦理比较研究——墨家伦理不是什么? | 第118-178页 |
第四章 墨家伦理比较研究之"西学"之维 | 第119-140页 |
第一节 墨家伦理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比较 | 第119-131页 |
一、墨家伦理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文化背景比较 | 第119-123页 |
二、墨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理论之比较 | 第123-131页 |
第二节 墨家伦理思想与密尔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 | 第131-140页 |
一、密尔之"快乐"与墨家之"非乐" | 第131-134页 |
二、密尔之"良心"与墨家之"天鬼" | 第134-136页 |
三、墨家之"义利观"与密尔之"正义观" | 第136-140页 |
第五章 墨家伦理研究之"国学"之维 | 第140-178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的主要线索 | 第140-155页 |
一、先秦儒家人性论概览 | 第140-148页 |
二、先秦道家、法家人性观概览 | 第148-155页 |
第二节 以"爱"、"利"为"经纬"看先秦儒墨道法伦理思想 | 第155-178页 |
一、以"爱"为"经"看先秦儒墨道法伦理思想 | 第155-166页 |
二、以"利"为"纬"看先秦儒墨道法伦理思想 | 第166-178页 |
第三篇 墨家伦理应用研究——墨家伦理如何实现? | 第178-199页 |
第六章 墨家伦理应用研究 | 第179-199页 |
第一节 伦理与政治 | 第179-185页 |
一、"士君子"的品德修养功夫 | 第179-181页 |
二、"尚同"与"尚贤"的吊诡 | 第181-185页 |
第二节 伦理与经济 | 第185-188页 |
一、"力生":墨家生产活动中的道德要求 | 第185-186页 |
二、"分贫":墨家分配活动中的道德要求 | 第186-187页 |
三、"节用":墨家消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 | 第187-188页 |
第三节 伦理与军事 | 第188-193页 |
一、军人伦理 | 第189-190页 |
二、战争伦理 | 第190-193页 |
第四节 伦理与科技 | 第193-199页 |
一、"崇尚理性,求真务实" | 第193-194页 |
二、"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 第194-196页 |
三、"生死两利" | 第196-199页 |
参考书目 | 第199-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