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几种共生细菌的定量、定位及分离菌株Lactococcus sp.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1. 绪论第12-21页
   ·引言第12-13页
   ·低等白蚁肠道微环境第13-15页
     ·低等白蚁肠道结构与理化特性第13-14页
     ·白蚁肠道氢氧梯度与微生物分布相关性第14-15页
   ·低等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第15-19页
     ·鞭毛虫第15-16页
     ·共生细菌群落组成及系统发育多样性第16页
     ·鞭毛虫与其共生微生物的联系第16-19页
   ·研究意义第19-21页
2. 实验材料第21-25页
   ·白蚁的采集与饲养第21页
   ·培养基第21-22页
     ·含氨苄LB培养基(液体)第21页
     ·含氨苄LB培养基(固体)第21页
     ·1/3TSB培养基(液体)第21页
     ·SOC培养基(液体)第21-22页
   ·实验所需溶液及试剂第22-24页
     ·本实验常用溶液和试剂第22页
     ·qRT-PCR实验所需试剂第22-23页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所需试剂第23页
     ·细菌定性实验所需试剂第23-24页
   ·其他常用试剂第24页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4-25页
3. 实验方法第25-32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白蚁肠道菌群数量第25-28页
     ·qRT-PCR引物设计第25页
     ·白蚁肠道总DNA样品的制备第25-26页
     ·qRT-PCR中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6页
     ·基于qRT-PCR的定量分析第26-28页
   ·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黑胸散白蚁肠道中白蚁菌群1细菌的分布及定位研究第28-30页
     ·白蚁肠道内鞭毛虫分离与固定第28页
     ·白蚁肠道石蜡切片的制作和使用第28-29页
     ·菌群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和使用第29页
     ·荧光原位杂交第29-30页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一株乳酸乳球菌属细菌的初步分类学研究第30-32页
     ·菌株培养第30页
     ·细菌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30-31页
     ·细菌表型特征及生长特性分析第31页
     ·细菌碳源利用及发酵产酸情况研究第31页
     ·基于细菌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1-32页
4. 实验结果第32-49页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四种好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种群数量及丰度分析第32-37页
     ·引物特异性验证和靶标基因的获得第32-33页
     ·基于qRT-PCR的标准曲线的构建第33-36页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四种好氧与兼性厌氧菌群的数量及其占肠道共生细菌总数的比例第36-37页
   ·白蚁菌群1细菌的定位分析第37-41页
     ·TG1荧光原位杂交第37-41页
   ·黑胸散白蚁肠道乳酸乳球菌分离株TSB-94的初步鉴定第41-49页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细菌种属鉴定第41-42页
     ·菌株TSB-94表型及生长特征分析第42-44页
     ·菌株TSB-94碳源利用及发酵产酸分析第44-47页
     ·菌株TSB-94的系统发育分析第47-49页
5. 讨论第49-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株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下一篇:褐飞虱体内small RNA的鉴定、利用RNAi技术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及OsATG7基因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