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名词缩写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利用RNAi技术培育抗褐飞虱水稻 | 第16-56页 |
1 前言 | 第16-26页 |
·褐飞虱取食及生活习性 | 第16页 |
·传统的防治褐飞虱策略简介 | 第16-17页 |
·RNAi的发现与发展 | 第17-19页 |
·反义RNAi | 第17页 |
·RNAi发展的历史 | 第17-19页 |
·外源dsRNA介导RNAi | 第19-20页 |
·RNAi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 | 第20-26页 |
·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20-21页 |
·在植物抗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植物抗虫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利用细胞系实验研究RNAi在昆虫中的作用 | 第21页 |
·用喂食或者植物表达dsRNA的方法来研究RNAi在昆虫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基因表达与调控 | 第22-25页 |
·作物品种改良 | 第25-26页 |
·人工外源导入dsRNA或者siRNA诱导RNAi的方式 | 第26页 |
·本研究(RNAi部分)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6-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褐飞虱和水稻材料 | 第26-27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9页 |
·褐飞虱人工饲料的配置和褐飞虱的人工喂食 | 第27-29页 |
·基于T7 RiboMAX Express RNAi System试剂盒的dsRNA合成 | 第29-31页 |
·体外转录模板-带有RNA聚合酶启动子的双链DNA序列 | 第29页 |
·PCR引物及PCR扩增转录模板 | 第29-30页 |
·转录形成dsRNA | 第30-31页 |
·褐飞虱和水稻RNA的抽提,反转录和qRT-PCR | 第31-32页 |
·RNA抽提和反转录 | 第31页 |
·qRT-PCR | 第31-32页 |
·抗褐飞虱RNAi载体(pDS1301)的构建 | 第32页 |
·dsRNA体外喂食褐飞虱的抗褐飞虱鉴定 | 第32-38页 |
·RNAi转基因苗的抗褐飞虱鉴定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褐飞虱的体外喂食结果 | 第39-48页 |
·摸索dsRNA喂食体系 | 第39-42页 |
·dsRNA的合成 | 第39-40页 |
·dsRNA的降解和喂食方法的确定 | 第40-42页 |
·合成了10条RNA并进行了喂食 | 第42-47页 |
·克隆了全长VE基因,并进行了VE基因dsRNA的精细喂食 | 第47页 |
·提高喂食浓度 | 第47-48页 |
·转基因苗的抗虫鉴定 | 第48-52页 |
·待干涉基因的筛选,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48页 |
·GST1、PX1、VE三个片段转基因植株的拷贝数检测及表达量分析和苗期和分蘖期抗虫鉴定 | 第48-52页 |
·拷贝数检测,表达量分析和抗虫鉴定 | 第48-52页 |
·GST1、VE、PX1转基因植株喂食褐飞虱后褐飞虱体内相应同源基因的表达量检测结果 | 第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利用水稻为介质介导褐飞虱RNAi的思考 | 第52-53页 |
·生物体内RNAi信号的传递 | 第53-55页 |
·关于生物体内siRNA诱导RNAi机制存在的疑问 | 第55-56页 |
第二章 褐飞虱体内small RNA的鉴定 | 第56-78页 |
1 前言 | 第56-62页 |
·dsRNA或者siRNA | 第56-57页 |
·miRNA | 第57-58页 |
·piRNA | 第58-61页 |
·本研究(褐飞虱small RNA鉴定)目的和意义 | 第61-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褐飞虱small RNA文库的构建及深度测序 | 第62页 |
·small RNA的注释 | 第62页 |
·保守miRNA的鉴定 | 第62页 |
·新miRNA的预测方法 | 第62-63页 |
·miRNA表达量的检测(反转录,RT-PCR,qRT-PCR) | 第63-65页 |
·miRNA反转录引物和RT-PCR引物 | 第63页 |
·miRNA的反转录、RT-PCR和qRT-PCR | 第63-6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三种褐飞虱待测序样品的准备 | 第65页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65-75页 |
·三个文库总small RNA测序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所有small RNA的分类注释 | 第67页 |
·三个文库miRNA的鉴定 | 第67-70页 |
·保守miRNA的碱基偏好性 | 第70页 |
·miRNA表达谱以及在三个文库中的差异 | 第70-72页 |
·保守miRNA与果蝇中已知miRNA的比较 | 第72-73页 |
·新miRNA的鉴定及新的miRNA靶基因的预测 | 第73-75页 |
·比对到重复序列区域的small RNA的分析 | 第75页 |
·miRNA家族进化分析 | 第75页 |
4 讨论 | 第75-78页 |
·关于生物体内siRNA和miRNA | 第75-76页 |
·miRNA的重要性 | 第76-78页 |
第三章 OsATG7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78-116页 |
1 前言 | 第78-89页 |
·蛋白质,细胞质的降解和自吞噬途径 | 第78-83页 |
·蛋白质,细胞质的转换 | 第78页 |
·自吞噬途径 | 第78-79页 |
·酵母中最早被鉴定的自吞噬分子组分 | 第79-80页 |
·较完整的自吞噬途径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80-83页 |
·自吞噬及自吞噬相关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重要作用 | 第83-88页 |
·自吞噬相关基因在老鼠中的作用 | 第85页 |
·自吞噬及其相关基因在果蝇中的作用 | 第85-86页 |
·自吞噬及其相关基因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86-88页 |
·Atg7在不同物种中的重要作用 | 第88-89页 |
·本研究(OsATG7部分)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9-93页 |
·实验材料 | 第89-90页 |
·水稻材料 | 第89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89-90页 |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载体的构建 | 第90-92页 |
·水稻原生质体的分离和转化,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92页 |
·OsATG7基因在激素处理后的中花11苗期植株中的表达谱 | 第92页 |
·atg7突变体材料激素含量测定 | 第92页 |
·突变体atg7材料在不同光源条件下胚芽鞘长度测定 | 第92页 |
·OsATG7基因的酵母双杂交筛库实验 | 第92-93页 |
·atg7突变体材料分蘖盛器茎秆石蜡切片实验 | 第93页 |
·atg7突变体材料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9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6页 |
·atg7突变体的共分离检测 | 第93-94页 |
·atg7纯合突变体植株株高变矮,茎秆变细 | 第94-95页 |
·atg7纯合突变体材料不育 | 第95-96页 |
·atg7突变体材料在N缺乏条件下的生长差异 | 第96-97页 |
·OsATG7基因的功能探索 | 第97-98页 |
·OsATG7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 | 第98-99页 |
·OsATG7基因在不同激素处理后的野生型中花11中的表达谱 | 第99-100页 |
·atg7突变体材料中各激素含量的差异 | 第100-101页 |
·atg7突变体材料在红光、黑暗、白光条件下生长胚芽鞘长度的差异 | 第101-102页 |
·JA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在atg7突变体材料中的表达情况 | 第102-103页 |
·OsATG7基因编码蛋白的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103-104页 |
·atg7突变体材料透射电镜结果 | 第104-106页 |
4 讨论 | 第106-107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附录A protocol | 第116-126页 |
附录B 个人简历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