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引言 | 第16-3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二、 选题价值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9-34页 |
四、 实证资料 | 第34-35页 |
五、 写作思路与方法 | 第35-36页 |
六、 本文创新 | 第36-38页 |
第一章 同性结合者家庭权的理论依据探析 | 第38-99页 |
第一节 家庭演进之探源 | 第38-71页 |
一、 家庭起源的探究 | 第38-55页 |
二、 家庭概念的探析 | 第55-68页 |
三、 家庭功能的解析 | 第68-71页 |
第二节 家庭法的立法理念和发展趋势 | 第71-89页 |
一、 家庭法立法理念的变迁 | 第71-79页 |
二、 家庭法的发展趋势 | 第79-89页 |
第三节 家庭权的内涵、主体与范围 | 第89-99页 |
一、 家庭权的内涵 | 第89-94页 |
二、 家庭权的主体 | 第94-96页 |
三、 家庭权的范围 | 第96-99页 |
第二章 同性结合者家庭权诉求的历史考察 | 第99-114页 |
第一节 外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诉求的历程与特点 | 第99-108页 |
一、 外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诉求的历程 | 第99-106页 |
二、 外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诉求的特点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诉求的历程与特点 | 第108-114页 |
一、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诉求的历程 | 第108-111页 |
二、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诉求的特点 | 第111-114页 |
第三章 同性结合者家庭权保护的必要性考察 | 第114-144页 |
第一节 同性结合者的生存困境 | 第114-133页 |
一、 健康威胁 | 第114-120页 |
二、 社会与自我认同障碍 | 第120-127页 |
三、 同性关系模式风险 | 第127-130页 |
四、 形式婚姻危害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同性结合者生存困境之原因探析 | 第133-144页 |
一、 健康威胁之原因探析 | 第133-139页 |
二、 社会与自我认同障碍之原因探析 | 第139-141页 |
三、 同性关系模式风险之原因探析 | 第141-143页 |
四、 形式婚姻危害之原因探析 | 第143-144页 |
第四章 同性结合者家庭权实现的分析 | 第144-206页 |
第一节 同性结合认知的演变与调查 | 第144-165页 |
一、 同性结合认知的演变 | 第144-153页 |
二、 我国部分民众同性结合认知的调查 | 第153-165页 |
第二节 同性结合与家庭伦理的分析 | 第165-172页 |
一、 同性结合面临家庭伦理困境 | 第165-166页 |
二、 同性结合家庭伦理困境的解析 | 第166-172页 |
第三节 同性结合与生育实现的分析 | 第172-185页 |
一、 生育的实现方式 | 第172-177页 |
二、 同性结合者生育的实现 | 第177-185页 |
第四节 同性结合与异性结合之差异性分析 | 第185-206页 |
一、 差异性的论争 | 第185-198页 |
二、 无性主义的分析 | 第198-202页 |
三、 性发展模式的分析 | 第202-206页 |
第五章 外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法律保护之借鉴 | 第206-280页 |
第一节 组建家庭的方式 | 第206-231页 |
一、 同性婚姻 | 第206-221页 |
二、 同性伴侣 | 第221-227页 |
三、 民事同居契约 | 第227-228页 |
四、 民事结合 | 第228-229页 |
五、 事实关系 | 第229-231页 |
第二节 同性结合者的生育权 | 第231-235页 |
一、 实施人工生育的主体 | 第232页 |
二、 人工生育的同意 | 第232-233页 |
三、 人工生育家长的确认 | 第233-235页 |
第三节 同性结合者的收养权 | 第235-254页 |
一、 收养的条件 | 第237-248页 |
二、 收养的法律后果 | 第248-250页 |
三、 收养的解除 | 第250-254页 |
第四节 同性结合者的财产关系 | 第254-265页 |
一、 同性结合者间的财产制 | 第254-260页 |
二、 同性结合者间的扶养关系 | 第260-263页 |
三、 同性结合者间的法定继承 | 第263-265页 |
第五节 外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法律保护之比较评析 | 第265-280页 |
一、 组建家庭方式的比较评析 | 第265-268页 |
二、 同性结合者生育权的比较评析 | 第268-270页 |
三、 同性结合者收养权的比较评析 | 第270-275页 |
四、 同性结合者财产关系的比较评析 | 第275-280页 |
第六章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法律保护之路径 | 第280-309页 |
第一节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280-284页 |
一、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的立法现状 | 第280-282页 |
二、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的立法争议 | 第282-284页 |
第二节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法律保护的宗旨 | 第284-289页 |
一、 人权保障的宗旨 | 第284-286页 |
二、 平等对待的宗旨 | 第286-289页 |
第三节 我国同性结合者家庭权法律保护的实现方式 | 第289-309页 |
一、 现有学者建议稿的探讨 | 第290-292页 |
二、 制定《反歧视法》和《同性结合者权益保护法》 | 第292-293页 |
三、 制定同性结合者家庭权的私法规范 | 第293-309页 |
结语 | 第309-311页 |
附录一:对 12 名同性结合者生存现状的个案访谈 | 第311-325页 |
附录二:同性结合相关问题社会认知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 第325-343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357页 |
致谢 | 第357-359页 |
附件 | 第359-3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