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官制演变历程 | 第13-29页 |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 第13-24页 |
(一)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禅让制”演变为“世袭制” | 第13-15页 |
(二)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及九品中正制度的发展 | 第15-17页 |
(三) 隋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及科举制的初步建立 | 第17-20页 |
(四) 明清时期的官制进一步发展及科举制度的废除 | 第20-24页 |
二、 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析 | 第24-29页 |
第二章 清末官制改革进程概述 | 第29-37页 |
一、 清末选官制度改革背景 | 第29-32页 |
(一) 清末封建经济瓦解与政治制度改革需要 | 第29-31页 |
(二) 旧有官制弊端显露与西方政治文化浸透 | 第31-32页 |
二、 清末官制改革具体进程 | 第32-37页 |
(一) 新式选官制度初步形成(1901-1905 年“新政”) | 第33-34页 |
(二) 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1906-1911 年“预备立宪”)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清末选官制度改革具体建构 | 第37-82页 |
一、 清末选官制度改革中对部分旧制的沿袭 | 第37-46页 |
(一) 举贡、拔贡优生 | 第37-39页 |
(二) 截取选官的沿用 | 第39-40页 |
(三) 封赠、荫典 | 第40-43页 |
(四) 官员举荐、保举 | 第43-45页 |
(五) 捐纳 | 第45-46页 |
二、 选官制度的革新 | 第46-82页 |
(一) 中央官制的改革 | 第47-63页 |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 | 第47-49页 |
2、督办政务处 | 第49-51页 |
3、考察政治馆(宪政编查馆) | 第51-55页 |
4、资政院 | 第55-58页 |
5、其他部院各部门 | 第58-63页 |
(二) 地方官制的改革 | 第63-68页 |
1、三司二道 | 第64-67页 |
2、地方咨议局 | 第67-68页 |
(三) 官员的选任具体方式的变革 | 第68-82页 |
1、创办新式学堂 | 第68-72页 |
2、派遣留学毕业生 | 第72-77页 |
3、创建议员选举制度 | 第77-82页 |
第四章 清末官制改革评价及启示 | 第82-94页 |
一、 清末官制改革特征 | 第82-88页 |
(一) 因循传统、旧制沿袭与改革并存 | 第82-85页 |
(二) 任人唯亲、唯财与新型选举并存 | 第85-87页 |
(三) 统治阶级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与时势政治改革的需要并存 | 第87-88页 |
二、 积极影响 | 第88-90页 |
(一) 推动官制改革 | 第88页 |
(二) 促进社会思想变革 | 第88-89页 |
(三) 为社会发展积累人才 | 第89-90页 |
三、 消极影响 | 第90-91页 |
(一) 改革不彻底,吏治混乱 | 第90-91页 |
(二) 官吏责任不明确,权限不清 | 第91页 |
四、 启示 | 第91-94页 |
(一) 清末官制改革对我国现今官员任用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91-92页 |
(二) 选官制度应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 | 第92页 |
(三) 选官制度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振兴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