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与宪政模式的关系探究--以英、美、法、德四国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2-15页 |
·选题的缘起 | 第12页 |
·选题的实际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基本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比较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第2章 政党与宪政的基本理论 | 第23-32页 |
·政党与宪政的概念 | 第23-25页 |
·政党的概念 | 第23-24页 |
·宪政的概念 | 第24-25页 |
·政党与民主、宪政的关系 | 第25-32页 |
·政党与民主的关系 | 第25-29页 |
·政党与宪政的关系考证 | 第29-32页 |
第3章 政党在宪法定位中的变迁 | 第32-63页 |
·英国宪法: 扩大宪法效力范围限制政党权力 | 第34-41页 |
·权力权制衡理论下的平民院 | 第35-37页 |
·托利党与辉格党的组成及议会政治 | 第37-39页 |
·宪法对政党活动的警惕 | 第39-41页 |
·限制政党权力保证社会稳定 | 第41页 |
·美国宪法: 限制政党活动以防止党争危害 | 第41-50页 |
·从选举方式入手进行横向和纵向控制 | 第42-43页 |
·经历宪法危机与政治悲剧获得启示 | 第43-45页 |
·理论层面进行分类约束政党权力 | 第45-47页 |
·尴尬而虚弱的预防机制 | 第47-50页 |
·法国宪法:从憎恶政党存在到正视政党正当性 | 第50-57页 |
·卢梭的平等与人民主权原则 | 第50页 |
·西耶斯的社会阶层等级分类 | 第50-51页 |
·大革命时期的党派斗争 | 第51-52页 |
·法国宪法对政党活动的限制 | 第52-55页 |
·法国宪法对政党态度的转变 | 第55-57页 |
·德国宪法:政党从宪法之敌到宪法之友 | 第57-63页 |
·魏玛共和与纳粹政权对民主程序的影响 | 第58-59页 |
·宪法对政党自由的保护 | 第59-61页 |
·德国基本法在政党问题上的进步 | 第61-63页 |
第4章 政党定位变迁引起的宪政模式多样性分析 | 第63-77页 |
·熔权制—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党与宪政模式 | 第64-67页 |
·熔权制的表现形式 | 第64-65页 |
·熔权制模式下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 第65-67页 |
·分权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党与宪政模式 | 第67-73页 |
·分权制的表现形式 | 第68-69页 |
·分权制模式下政党与联邦政府的关系 | 第69-73页 |
·混合制—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政党与宪政模式 | 第73-77页 |
·混合制的表现形式 | 第73-74页 |
·混合制模式下政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 第74-77页 |
第5章 中国特色宪政模式的反思 | 第77-81页 |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宪政模式缘起 | 第77-79页 |
·中国特色宪政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