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 第13-20页 |
一、 研究回顾 | 第13-19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南朝皇族文学文献考察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刘宋皇族文学文献 | 第22-26页 |
一、 帝王著述 | 第22-23页 |
二、 皇族宗亲著述 | 第23-26页 |
第二节 萧齐皇族文学文献 | 第26-30页 |
一、 帝王著述 | 第26-27页 |
二、 皇族宗亲著述 | 第27-29页 |
三、 齐亡入梁皇族著述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萧梁皇族文学文献 | 第30-36页 |
一、 帝王著述 | 第30-32页 |
二、 皇族宗亲著述 | 第32-35页 |
三、 后梁皇族成员著述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南陈皇族文学文献 | 第36-38页 |
一、 帝王著述 | 第36-37页 |
二、 皇族宗亲著述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南朝皇族文学的思想文化土壤 | 第39-66页 |
第一节 玄儒发展与南朝皇族文化教育 | 第39-56页 |
一、 南朝玄学的衰弱与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 | 第39-43页 |
二、 南朝人才政策与儒学之复兴 | 第43-48页 |
三、 南朝皇族文化教育状况 | 第48-56页 |
第二节 佛道荣盛与南朝皇族宗教信仰 | 第56-65页 |
一、 南朝道教繁荣与皇族道教信仰 | 第56-60页 |
二、 南朝佛教兴盛与皇族佛教信仰 | 第60-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南朝皇族文学的创作风格演进 | 第66-91页 |
第一节 从审人到审文:人物品藻对南朝皇族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66-79页 |
一、 由“重文才”到“重文学” | 第67-69页 |
二、 由“美形貌”到“美形式” | 第69-71页 |
三、 古典形式美学范式的确立与南朝皇族文学创作 | 第71-79页 |
第二节 从民间到宫廷:南朝皇族文学审美风格之演变 | 第79-90页 |
一、 南朝皇族文学创作的俚俗化表现 | 第79-84页 |
二、 南朝皇族文学创作的典雅化转变 | 第84-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南朝皇族与文坛的文学互动 | 第91-109页 |
第一节 士庶斗争与南朝皇族文学 | 第91-95页 |
一、 南朝士庶关系特征 | 第91-93页 |
二、 南朝皇族文坛地位的转变 | 第93-95页 |
第二节 刘宋皇族与宋代文坛 | 第95-99页 |
一、 宴饮集会上的文学互动 | 第95-97页 |
二、 宋临川王刘义庆文学集团 | 第97-99页 |
第三节 萧氏四大文学集团与齐梁文学 | 第99-106页 |
一、 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文学集团” | 第99-101页 |
二、 梁武帝萧衍文学集团 | 第101-103页 |
三、 梁昭明太子萧统文学集团 | 第103-104页 |
四、 梁简文帝萧纲文学集团 | 第104-106页 |
第四节 陈后主文学集团与陈代文学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刘宋皇族代表作家述论 | 第109-145页 |
第一节 宋孝武帝刘骏 | 第109-119页 |
一、 刘骏诗文存佚概况 | 第110-113页 |
二、 刘骏文学创作论析 | 第113-119页 |
第二节 宋临川王刘义庆 | 第119-127页 |
一、 刘义庆作品存佚概况 | 第119-120页 |
二、 刘义庆文学作品论析 | 第120-127页 |
第三节 宋江夏王刘义恭 | 第127-137页 |
一、 刘义恭诗文存佚概况 | 第127-131页 |
二、 刘义恭文学创作论析 | 第131-137页 |
第四节 宋南平王刘铄 | 第137-144页 |
一、 刘铄诗文存佚概况 | 第137-138页 |
二、 刘铄文学创作论析 | 第138-144页 |
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六章 齐梁陈皇族代表作家述论 | 第145-204页 |
第一节 齐竟陵王萧子良 | 第147-154页 |
一、 萧子良诗文存佚概况 | 第147-149页 |
二、 萧子良文学创作论析 | 第149-154页 |
第二节 齐宁都侯萧子显 | 第154-159页 |
一、 萧子显诗文存佚概况 | 第154-156页 |
二、 萧子显文学创作论析 | 第156-159页 |
第三节 梁武帝萧衍 | 第159-171页 |
一、 萧衍诗文存佚概况 | 第159-164页 |
二、 萧衍文学创作论析 | 第164-171页 |
第四节 梁简文帝萧纲 | 第171-191页 |
一、 萧纲诗文存佚概况 | 第171-181页 |
二、 萧纲文学创作论析 | 第181-191页 |
第五节 后主陈叔宝 | 第191-202页 |
一、 陈叔宝诗文存佚概况 | 第191-195页 |
二、 陈叔宝诗文创作论析 | 第195-202页 |
小结 | 第202-204页 |
结语 | 第204-205页 |
附录 | 第205-233页 |
附录一:南朝皇族文学要事年表 | 第205-227页 |
一、 刘宋皇族 | 第205-211页 |
二、 萧齐皇族 | 第211-215页 |
三、 萧梁皇族 | 第215-223页 |
四、 南陈皇族 | 第223-227页 |
附录二:南朝皇族世系表 | 第227-233页 |
南朝宋(刘氏) | 第227-228页 |
南朝齐(萧氏) | 第228-230页 |
南朝梁(萧氏) | 第230-231页 |
南朝陈(陈氏)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1页 |
一、 古代典籍 | 第233-235页 |
二、 研究专著 | 第235-239页 |
三、 外文译著 | 第239页 |
四、 研究论文 | 第239-241页 |
后记 | 第241-24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