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绿色化学 | 第11页 |
·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 | 第11页 |
·腈化合物的生物催化 | 第11页 |
·腈水解酶 | 第11-12页 |
·腈水解酶的种类与来源 | 第12-16页 |
·细菌腈水解酶 | 第12-14页 |
·真菌腈水解酶 | 第14-15页 |
·酵母腈水解酶 | 第15-16页 |
·植物腈水解酶 | 第16页 |
·腈水解酶的筛选方式 | 第16-17页 |
·传统筛选 | 第16-17页 |
·高通量筛选 | 第17页 |
·腈水解酶的结构与催化特征 | 第17-18页 |
·腈水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18-20页 |
·腈水解酶的固定化 | 第20页 |
·腈水解酶的克隆表达与基因改造 | 第20-22页 |
·分子克隆和外源表达 | 第20-21页 |
·定向进化 | 第21-22页 |
·定点突变 | 第22页 |
·腈水解酶在烟酸生产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腈水解酶的其他应用 | 第23-25页 |
·在其他有机酸合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生物除污与生物降解潜力 | 第24页 |
·表面修饰聚合物 | 第24-25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腈水解酶研究仍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产真菌腈水解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催化特性 | 第27-48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8-30页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土样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土样采集 | 第30页 |
·富集培养 | 第30页 |
·纯种分离 | 第30页 |
·筛选方法 | 第30-31页 |
·苯酚-次氯酸钠法 | 第31页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2页 |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36页 |
·真菌腈水解酶产生菌的催化特性初探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37-38页 |
·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8-42页 |
·G. intermedia CA3-1的催化特性 | 第42-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G. intermedia腈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酶的酶学性质 | 第48-6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8-50页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48-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5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7页 |
·RNA的提取 | 第50-51页 |
·反转录反应 | 第51-52页 |
·G. intermedia腈水解酶编码基因的克隆 | 第52-53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3页 |
·重组G. intermedia腈水解酶基因的表达 | 第53-54页 |
·腈水解酶基因的定点突变 | 第54-55页 |
·重组G. intermedia腈水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55页 |
·酶学性质考察 | 第55页 |
·腈水解酶重组菌的生物转化反应 | 第55-56页 |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RNA提取结果 | 第57页 |
·反转录PCR扩增cDNA | 第57-58页 |
·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8-60页 |
·重组质粒构建及活性表达 | 第60-62页 |
·G. intermedia腈水解酶催化活性中心 | 第62-63页 |
·重组腈水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63-64页 |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G. intermedia腈水解酶的分子定向改造 | 第69-82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70-71页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70页 |
·实验仪器 | 第70-71页 |
·培养基 | 第7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4页 |
·点饱和突变方法 | 第71页 |
·突变位点选取与引物设计 | 第71-72页 |
·突变质粒的PCR扩增 | 第72-73页 |
·Dpn 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消化 | 第73页 |
·构建突变质粒 | 第73-74页 |
·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 | 第74页 |
·组合突变质粒的构建方法 | 第74页 |
·分析方法 | 第7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饱和突变改造位点的选取 | 第74-75页 |
·128位饱和突变株的构建及筛选 | 第75-76页 |
·161位饱和突变株的构建及筛选 | 第76-77页 |
·组合突变 | 第77-78页 |
·突变株的热稳定性 | 第78页 |
·酶学特征比较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重组腈水解酶突变体的固定化及其应用 | 第82-92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83页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83页 |
·实验仪器 | 第83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83页 |
·实验方法 | 第83-85页 |
·游离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83-84页 |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 | 第84页 |
·固定条件优化方法 | 第84页 |
·催化特征 | 第84-85页 |
·生物转化实验 | 第85页 |
·分析方法 | 第8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5-90页 |
·不同固定化方法的考察 | 第85-86页 |
·固定化条件的初步优化 | 第86-87页 |
·固定化细胞的催化性质 | 第87-89页 |
·固定化细胞的应用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