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生物强化除磷 | 第14-16页 |
·生物强化除磷机制 | 第14-15页 |
·生物强化除磷代谢模型 | 第15-16页 |
·颗粒化生物强化除磷系统 | 第16-21页 |
·颗粒污泥形成机理及理化特征 | 第16-19页 |
·颗粒化生物强化除磷系统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重金属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 第21-24页 |
·重金属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重金属对活性污泥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重金属对EBPR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试验方案 | 第27-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 | 第29页 |
·污泥形态镜检 | 第29-30页 |
·颗粒粒径测定 | 第30页 |
·EPS的测定 | 第30-31页 |
·PHA的测定 | 第3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32页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第3章 Cr(Ⅵ)对颗粒化EBPR系统的影响及恢复试验研究 | 第33-46页 |
·Cr(Ⅵ)对颗粒化EBPR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33-37页 |
·Cr(Ⅵ)对颗粒化EBPR系统除磷特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Cr(Ⅵ)对颗粒化EBPR系统基质底物去除的影响 | 第35页 |
·Cr(Ⅵ)对MLVSS/MLSS及SVI的影响 | 第35-36页 |
·Cr(Ⅵ)对污泥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Cr(Ⅵ)对颗粒化EBPR系统污泥颗粒微观结构及菌群变化的影响 | 第37-40页 |
·颗粒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37-38页 |
·菌群组成变化 | 第38-40页 |
·Cr(Ⅵ)对颗粒化EBPR系统PHA代谢的影响 | 第40-41页 |
·Cr(Ⅵ)对颗粒化EBPR系统EPS代谢的影响 | 第41-43页 |
·恢复试验研究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Cr(Ⅲ)对颗粒化EBPR系统的影响及恢复试验研究 | 第46-56页 |
·Cr(Ⅲ)对颗粒化EBPR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Cr(Ⅲ)对颗粒化EBPR系统除磷特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Cr(Ⅲ)对颗粒化EBPR系统基质底物去除的影响 | 第48页 |
·Cr(Ⅲ)对MLVSS/MLSS及SVI的影响 | 第48-49页 |
·Cr(Ⅲ)对颗粒化EBPR系统污泥颗粒微观结构及菌群变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颗粒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49-50页 |
·菌群组成变化 | 第50-51页 |
·Cr(Ⅲ)对颗粒化EBPR系统PHA代谢的影响 | 第51-52页 |
·Cr(Ⅲ)对颗粒化EBPR系统EPS代谢的影响 | 第52-53页 |
·恢复试验研究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Cr(Ⅵ)和Cr(Ⅲ)对EBPR系统聚磷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 第56-61页 |
·试验方案 | 第56-58页 |
·试验装置 | 第56-57页 |
·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