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23页 |
·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危害及传统脱氮技术 | 第11-15页 |
·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 | 第11页 |
·水体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 第11-12页 |
·传统硝酸盐的去除技术及缺陷 | 第12-15页 |
·生物电化学系统(BES) | 第15-21页 |
·BES的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BES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单双室BES | 第20-21页 |
·S-BES脱氮进展及其不足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生物电化学系统脱氮可行性及自养反硝化贡献研究 | 第23-35页 |
·前言 | 第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反应装置 | 第23-24页 |
·实验用水及反应器启动 | 第24-25页 |
·实验过程 | 第25-26页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S-BES反硝化脱氮可行性 | 第27-29页 |
·自养反硝化贡献评价模型 | 第29-31页 |
·不同有机物加入量对自养反硝化的影响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碳源和电场对S-BES脱氮性能及微生物代谢特性影响 | 第35-44页 |
·前言 | 第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反应装置及实验用水 | 第35页 |
·种泥来源 | 第35页 |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碳源种类对S-BES性能影响 | 第36-41页 |
·电场对S-BES性能影响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生物电化学系统电极微区内生物膜形成及机理 | 第44-53页 |
·前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反应装置及运行条件 | 第44-45页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信号分子释放 | 第46-48页 |
·EPS分泌 | 第48-50页 |
·微生物挂膜能力 | 第50-51页 |
·S-BES中生物膜形成机理分析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好氧硝化-生物电化学反硝化(IAND-BES)耦合系统脱氮性能 | 第53-63页 |
·前言 | 第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试验装置 | 第53-54页 |
·接种污泥及实验用水 | 第54-55页 |
·实验过程 | 第55页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一体化好氧硝化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56-58页 |
·S-BES反硝化最佳电流 | 第58页 |
·IAND-BES系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性能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4页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个人荣誉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