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4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学术意义 | 第14-20页 |
第二节 经学与理学 | 第20-23页 |
一 经学 | 第20页 |
二 理学 | 第20-21页 |
三 理学与经学之关系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李光地的生平 | 第23-31页 |
一 早年求学 | 第23-25页 |
二 仕宦生涯 | 第25-31页 |
第四节 20世纪以来李光地学术研究综述 | 第31-43页 |
一 通论性研究 | 第31-32页 |
二 关于李光地理学的研究 | 第32-36页 |
三 关于李光地经学的研究 | 第36-38页 |
四 关于李光地学术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38-40页 |
五 对李光地学术研究的展望 | 第40-43页 |
第五节 本文主旨、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43-45页 |
一 本文主旨与思路 | 第43-4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第一章 李光地对历代《诗经》学的批判与继承 | 第45-86页 |
第一节 对孔子“删《诗》”说的新阐扬 | 第45-53页 |
一 “唐棣之诗,孔子删之”——“删《诗》”说三条新据 | 第47-49页 |
二 孔子删《诗》凡例 | 第49-50页 |
三 “圣人删《诗》之意” | 第50-53页 |
第二节 对朱熹与吕祖谦所持《诗》说的评说 | 第53-65页 |
一 “思无邪”说 | 第54-59页 |
二 “《雅》《郑》邪正”说 | 第59-65页 |
第三节 对朱熹《诗集传》的批评 | 第65-76页 |
一 对《诗集传》中“比”、“兴”的批评 | 第66-68页 |
二 对《诗集传》所释诗篇字句的批评 | 第68-72页 |
三 对《诗集传》所阐发诗意的批评 | 第72-76页 |
第四节 对历代“《诗》亡”说评议 | 第76-86页 |
一 历代“《诗》亡”说 | 第76-78页 |
二 对“《诗》亡”三说的反驳 | 第78-83页 |
三 “正《风》、正《雅》亡” | 第83-86页 |
第二章 李光地对伪《古文尚书》的回护及其《尚书》说 | 第86-134页 |
第一节 对伪《古文尚书》的回护 | 第86-100页 |
一 驳朱熹疑《孔安国序》、伪《古文尚书》之说 | 第88-92页 |
二 辨《尧典》、《舜典》之分合及《舜典》“二十八字”为真 | 第92-95页 |
三 《皋陶谟》、《大禹谟》本为一篇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虞廷十六字”不可疑 | 第100-111页 |
一 “虞廷十六字”对程朱理学的理论意义 | 第100-103页 |
二 对“虞廷十六字”地位的维护 | 第103-111页 |
第三节 论《洪范》与“洛书”、“五行” | 第111-122页 |
一 “洪范九畴”即“洛书” | 第112-114页 |
二 以《周易·说卦》之“参天两地”解“洛书” | 第114-118页 |
三 不用“阴阳五行说”解《洪范》 | 第118-122页 |
第四节 对蔡沈《书集传》的批评 | 第122-134页 |
一 驳“肇州”说 | 第123-128页 |
二 驳“陟方乃死”说 | 第128-130页 |
三 驳“声依永”说 | 第130-131页 |
四 反对蔡传所说天人关系 | 第131-134页 |
第三章 兼容与并取:李光地与汉、宋《春秋》学 | 第134-177页 |
第一节 《春秋》非孔子作 | 第134-143页 |
一 “旧史有书而后《春秋》有笔” | 第135-138页 |
二 “有赴告而后有书” | 第138-141页 |
三 “不以他史益国史” | 第141-143页 |
第二节 遵古文说,以《春秋》为史 | 第143-147页 |
一 《春秋》记事多用史法 | 第143-144页 |
二 “《春秋》,天子之史”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对宋儒“春王正月”说之再发挥 | 第147-154页 |
一 宋元“春王正月”说的流变递嬗 | 第147-149页 |
二 对宋元学说的批判与继承 | 第149-154页 |
第四节 解经不用“一字褒贬” | 第154-159页 |
第五节 以“礼”解“书法义例” | 第159-172页 |
一 称谓例 | 第160-164页 |
二 日月时例 | 第164-167页 |
三 用词例 | 第167-169页 |
四 “义明则从实”例 | 第169-172页 |
第六节 “属辞比事”与“天理人情” | 第172-177页 |
一 属辞比事 | 第172-174页 |
二 天理人情 | 第174-177页 |
第四章 李光地与《四书解义》 | 第177-210页 |
第一节 《四书解义》与《榕村四书说》 | 第177-182页 |
一 《榕村四书说》题名的产生与分化 | 第177-178页 |
二 《四书解义》成书过程 | 第178-180页 |
三 《四书解义》的刊刻与流传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处处与程朱立异:李光地的《大学古本说》 | 第182-202页 |
一 “大学”非“大人之学” | 第182-183页 |
二 “明德”即“性” | 第183-185页 |
三 反对程朱补“敬”为入学始终之说 | 第185-188页 |
四 “知止”为入学始终 | 第188-189页 |
五 “诚意”为《大学》篇的核心思想 | 第189-194页 |
六 李光地的“知本”说 | 第194-202页 |
第三节 由《大学古本说》序文见李光地晚年之学术宗尚 | 第202-210页 |
一 《大学古本私记旧序》与《大学古本私记序》之异同 | 第202-205页 |
二 程朱与陆王之间 | 第205-210页 |
第五章 李光地对清初经学的影响 | 第210-237页 |
第一节 清初经学复兴与李光地倡导的科举改革 | 第210-225页 |
一 明清间科举对经学发展的阻滞及反科举思潮的兴起 | 第211-216页 |
二 李光地科举改革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 第216-219页 |
三 李光地科举改革的施行和成效 | 第219-221页 |
四 康雍间其他学者的科举改革观 | 第221-225页 |
第二节 “求理于经”与“经学即理学”:论清初经学的两种取向 | 第225-237页 |
一 “经学即理学”对“求理于经”的引发 | 第225-228页 |
二 六经之理 | 第228-230页 |
三 求“理”于“经” | 第230-232页 |
四 由“理”以“明道” | 第232-237页 |
结语 | 第237-242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253页 |
后记 | 第253-255页 |
个人简历 | 第2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