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1-13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3-27页 |
三、各章结构内容 | 第27-28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与留日热潮及西学传播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涌起 | 第30-36页 |
第二节 留日学生与近代政治学说传播 | 第36-41页 |
第二章 法政大学速成科的创办和教育 | 第41-76页 |
第一节 梅谦次郎与法政速成科的创办 | 第41-52页 |
一、学成归国的梅博士 | 第41-42页 |
二、创办法政速成科 | 第42-46页 |
三、延揽名师、亲执教鞭 | 第46-52页 |
第二节 日本法政大学藏《速成科讲义录》学术价值评析 | 第52-62页 |
一、《法政速成科讲义录》概述 | 第53-55页 |
二、《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学术价值评析 | 第55-62页 |
第三节 速成科群体政治理念与活动 | 第62-75页 |
一、速成科毕业人数小考 | 第62-65页 |
二、理念的分殊与合流—速成科学生中的立宪派与革命派 | 第65-71页 |
三、速成科教育与立宪派、革命派的理论家 | 第71-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与笕克彦《国法学》之关系 | 第76-97页 |
第一节 “制”与“国权”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国家之分类 | 第79-83页 |
第三节 “开明专制”与“立宪” | 第83-90页 |
第四节 立宪之争及理论溯源 | 第90-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四章 速成科教育与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形成 | 第97-133页 |
第一节 杨度在日本接受宪政教育情况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关于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学术溯源 | 第102-130页 |
一、关于杨度“世界与中国”的学术溯源 | 第103-108页 |
二、关于杨度的国家观“金铁主义”的溯源 | 第108-113页 |
三、关于杨度“现行政体性质”的学术溯源 | 第113-118页 |
四、关于杨度“政治革命”的学术溯源 | 第118-125页 |
五、关于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学术溯源 | 第125-130页 |
小结 | 第130-133页 |
第五章 速成科教育与汪精卫“国民主义”思想 | 第133-167页 |
第一节 “民族的国民”解析 | 第133-140页 |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溯源 | 第133-135页 |
二、“民族”与“国民”的嫁接 | 第135-140页 |
第二节 汪精卫的“政治革命论”解析 | 第140-165页 |
一、政治革命的途径 | 第141-143页 |
二、“政治革命”的内涵阐述 | 第143-154页 |
三、学理之辩 | 第154-165页 |
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六章 速成科教育与胡汉民国际法思想 | 第167-199页 |
第一节 胡汉民在日本接受国际法教育情况 | 第167-171页 |
第二节 胡汉民国际法思想论解 | 第171-197页 |
一、同盟会之“对外主义” | 第171-173页 |
二、排外与国际法 | 第173-197页 |
小结 | 第197-199页 |
第七章 胡汉民、朱执信“民生主义论”与速成科教育 | 第199-227页 |
第一节 胡汉民、朱执信所受经济学、财政学教育情况 | 第200-204页 |
一、《经济学》、《财政学》讲义内容及两者关系 | 第200-201页 |
二、《经济学》《财政学》讲义的内容特色 | 第201-204页 |
第二节 关于胡汉民、朱执信“民生主义”的学术溯源 | 第204-225页 |
一、关于胡汉民“民生主义论”的学术溯源 | 第205-214页 |
二、关于朱执信“民生主义论”的学术溯源 | 第214-225页 |
小结 | 第225-227页 |
结语——国家观念更新与体制追求 | 第227-247页 |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衍生 | 第227-231页 |
二、由“东洋”入“西洋”——法政速成科在传播近代国家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 | 第231-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61页 |
附表及附录 | 第261-313页 |
一、附表:法政速成科各班毕业生名录 | 第261-299页 |
二、附录: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各期目次 | 第299-313页 |
致谢 | 第313-315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3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