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集体劳动关系与集体谈判 | 第15-24页 |
·劳动关系及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劳动关系 | 第15-16页 |
·个别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关系 | 第16-17页 |
·集体谈判含义及其基本框架 | 第17-20页 |
·集体谈判含义 | 第17-18页 |
·集体谈判的基本框架 | 第18-20页 |
·集体谈判在国外 | 第20-24页 |
·集体谈判在各国的实践 | 第20-23页 |
·国外集体谈判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4页 |
3 我国集体劳动关系不协调的现状 | 第24-30页 |
·集体劳动争议基本概况 | 第24-27页 |
·全国范围内集体劳动争议数量及涉及的人数情况 | 第24-25页 |
·集体劳动争议的特征 | 第25-27页 |
·劳动者集体行动基本概况 | 第27-30页 |
·劳动者集体行动情况概要 | 第27-28页 |
·劳动者集体行动的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4 我国现存的两种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方式及其比较 | 第30-44页 |
·政府主导的集体协商形式 | 第30-34页 |
·集体协商形式及其现实运行情况 | 第30-31页 |
·集体协商形式的运行特点 | 第31-32页 |
·集体协商形式运行中显现出的问题 | 第32-33页 |
·集体协商形式运行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劳动者主导的劳资谈判形式 | 第34-39页 |
·劳资谈判形式及其现实运行情况 | 第34-35页 |
·劳资谈判形式的运行特点 | 第35-36页 |
·劳资谈判形式运行中显现出的问题 | 第36-38页 |
·劳资谈判形式运行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现存集体劳动关系协调形式的比较 | 第39-44页 |
·运行过程比较 | 第39-40页 |
·运行的实际效果比较 | 第40-42页 |
·两种形式运行中资源的运用情况比较 | 第42-44页 |
5 两种协调方式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 | 第44-51页 |
·武汉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 第44-47页 |
·案例的背景 | 第44页 |
·案例经过 | 第44-45页 |
·案例后续发展 | 第45-46页 |
·案例评析 | 第46-47页 |
·南海本田劳资谈判 | 第47-51页 |
·案例的背景 | 第47-48页 |
·案例经过 | 第48页 |
·案例后续发展 | 第48-49页 |
·案例评析 | 第49-51页 |
6 对未来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方式的思考 | 第51-57页 |
·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 第51-53页 |
·丰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中协商内容 | 第51-52页 |
·增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中的民主参与 | 第52页 |
·关注集体协商成果的落实 | 第52-53页 |
·确立劳资自治形式的集体谈判制度 | 第53-57页 |
·政府要进行清晰的功能定位 | 第53-54页 |
·完善集体劳权,赋予劳动者一定范围内的集体争议权 | 第54-55页 |
·推进集体谈判制度相关立法建设 | 第55页 |
·探索实现集体谈判的多种形式 | 第55页 |
·培育真正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工会组织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A 2010年-2013年劳动者集体行动案例表 | 第63-66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C 深圳冠兴精密表链厂劳资谈判案例介绍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