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 第15-17页 |
·几种典型的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特点与比较 | 第15页 |
·GE激冷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 第15-17页 |
·气流床气化炉建模、控制与优化过程的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煤气化过程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17-19页 |
·国内外气流床煤气化炉的模型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工业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的控制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工业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的优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27-30页 |
第2章 煤质组成对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0-45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气流床气化炉三级平衡模型 | 第31-40页 |
·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 | 第31-32页 |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过程三级平衡模型 | 第32-35页 |
·三级平衡模型的计算流程 | 第35-36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煤质组成对气化装置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0-44页 |
·性能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煤中H/C和O/C摩尔比对气化装置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煤中灰含量对气化装置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一维动力学建模 | 第45-67页 |
·引言 | 第45页 |
·气流床气化反应过程简介 | 第45-46页 |
·气化炉气化反应过程动力学模型 | 第46-50页 |
·煤的脱挥发分模型 | 第47页 |
·气相反应模型 | 第47-48页 |
·气固非均相反应模型 | 第48-50页 |
·气化炉一维综合模型 | 第50-54页 |
·裂解燃烧区域建模 | 第51-52页 |
·气化区域建模 | 第52-54页 |
·工业气化炉内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智能优化 | 第54-58页 |
·气化炉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59-63页 |
·关键操作参数对气化过程影响分析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过程的分区模拟 | 第67-81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基于反应器网络模型的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的分区模拟 | 第68-71页 |
·气流床气化炉内流场结构分析 | 第68-70页 |
·反应器网络模型的几何边界 | 第70-71页 |
·气化反应过程子模型 | 第71-73页 |
·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71-72页 |
·反应器网络模型假设 | 第72-73页 |
·模拟结果验证与对比分析 | 第73-78页 |
·氧碳比对气化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气流床气化过程的动态模拟与控制 | 第81-93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过程的动态模拟 | 第82-87页 |
·气流床煤气化过程的简化稳态模型 | 第82-84页 |
·气化过程动态模型和控制系统 | 第84-87页 |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过程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87-89页 |
·气化过程进料煤浆流量阶跃扰动响应分析 | 第87-88页 |
·气化过程进料煤浆浓度阶跃扰动响应分析 | 第88-89页 |
·气化过程控制系统的改进 | 第89-92页 |
·改进的水煤浆气化过程的控制结构设计 | 第89-90页 |
·气化过程进料煤浆浓度和氧气流量阶跃扰动响应分析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过程操作参数的智能优化研究 | 第93-111页 |
·引言 | 第93-94页 |
·多目标混沌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 第94-99页 |
·基本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 | 第94-96页 |
·改进的多目标混沌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 第96-98页 |
·约束处理机制 | 第98-99页 |
·算法性能测试 | 第99-107页 |
·测试函数和性能评价指标 | 第99-102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2-107页 |
·CSADE算法在气化过程操作优化中的应用 | 第107-110页 |
·气化过程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构建 | 第107-108页 |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108-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7章 论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第111-113页 |
·主要工作总结 | 第111-112页 |
·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