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造价纠纷成因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工程造价纠纷成因的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工程造价纠纷成因的目的 | 第16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2 相关知识及理论综述 | 第20-32页 |
·工程造价的意义、构成与性质 | 第20-24页 |
·工程造价的意义 | 第20页 |
·工程造价的构成 | 第20-24页 |
·工程造价的性质 | 第24页 |
·工程造价纠纷定义、性质和影响 | 第24-28页 |
·工程造价纠纷定义 | 第24-25页 |
·工程造价纠纷的性质 | 第25-27页 |
·工程造价纠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27-28页 |
·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阶段划分 | 第28-29页 |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9-30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0页 |
·博弈论 | 第30-31页 |
·合同漏洞理论 | 第31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31-32页 |
3 基于前期阶段的工程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32-58页 |
·可行性研究方面 | 第32-33页 |
·设计方面 | 第33-38页 |
·设计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35-38页 |
·招标投标方面 | 第38-47页 |
·招标投标过程中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38-43页 |
·造价纠纷案例一 | 第43-45页 |
·造价纠纷案例二 | 第45-47页 |
·合同签订方面 | 第47-54页 |
·合同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47-51页 |
·造价纠纷案例一 | 第51-52页 |
·造价纠纷案例二 | 第52-54页 |
·开工前准备方面 | 第54-56页 |
·开工前准备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54-55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基于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58-79页 |
·法律政策调整方面 | 第58-61页 |
·法律政策调整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58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58-61页 |
·施工环境方面 | 第61-65页 |
·施工环境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61-63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63-65页 |
·材料方面 | 第65-68页 |
·材料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65-67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67-68页 |
·索赔方面 | 第68-71页 |
·索赔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68-70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70-71页 |
·变更方面 | 第71-76页 |
·变更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71-74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5 基于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纠纷成因分析 | 第79-90页 |
·竣工验收质量争议方面 | 第79-81页 |
·工程质量问题引起造价纠纷分析 | 第79-80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80-81页 |
·计价依据方面 | 第81-87页 |
·计价依据不同引起造价纠纷分析 | 第81-83页 |
·造价纠纷案例一 | 第83-85页 |
·造价纠纷案例二 | 第85-87页 |
·工期延误方面 | 第87-88页 |
·工期延误引起造价纠纷分析 | 第87页 |
·造价纠纷案例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工程造价纠纷成因的合同本质探究 | 第90-102页 |
·合同主体因素 | 第90-94页 |
·技术能力不足 | 第90-91页 |
·意识薄弱 | 第91-92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92-93页 |
·标的建筑物变化 | 第93页 |
·合同约定问题 | 第93-94页 |
·非合同主体因素 | 第94-95页 |
·市场价格变化 | 第94页 |
·法律政策调整 | 第94页 |
·合同外个体干扰 | 第94页 |
·自然不可抗力 | 第94-95页 |
·工程造价纠纷成因识别网络图 | 第95-101页 |
·造价纠纷成因识别网格图 | 第95-98页 |
·造价纠纷成因的形成类型 | 第98-101页 |
·网格图适用分析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第103-106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103页 |
·展望 | 第103-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