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发展困境 | 第10-11页 |
·发展机遇 | 第11页 |
·现实状况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借鉴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与重点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与重点 | 第15-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非建设用地概念界定 | 第20-26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本研究采用的非建设用地概念 | 第22-23页 |
·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23-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7-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构成与特征解析 | 第30-44页 |
·新区发展背景 | 第30-33页 |
·发展诉求 | 第30-32页 |
·未来承载功能 | 第32-33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构成 | 第33-38页 |
·总用地情况 | 第33-37页 |
·现状空间结构 | 第37-38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价值特征 | 第38-40页 |
·优越的生态景观本底赋予新区良好的生态景观价值 | 第38页 |
·优质猕猴桃种植区赋予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价值 | 第38-39页 |
·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新区众多的历史人文价值 | 第39-40页 |
·新区建设影响 | 第40-42页 |
·非建设用地规模数量减少 | 第40页 |
·非建设用地性质功能异化 | 第40-41页 |
·非建设用地系统结构紊乱 | 第41页 |
·非建设用地价值意义改变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3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控制规划体系建构 | 第44-58页 |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44-51页 |
·相关学科理论 | 第44-46页 |
·实践案例研究 | 第46-49页 |
·相关实践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控制规划体系的确定 | 第51-56页 |
·控制规划的目标导向 | 第51-52页 |
·控制规划原则 | 第52-53页 |
·控制规划要素 | 第53-54页 |
·控制规划方法与控制规划内容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4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分类与控制 | 第58-72页 |
·分类控制意义 | 第58-59页 |
·楼观新区未来各层次规划的参考依据 | 第58页 |
·确定新区内非建设用地的保护级别 | 第58-59页 |
·有效控制新区内建设活动 | 第59页 |
·不同分类借鉴 | 第59-64页 |
·国外非建设用地分类借鉴 | 第59-62页 |
·国内非建设用地分类研究 | 第62-63页 |
·分类借鉴小结 | 第63-64页 |
·分类与控制要求 | 第64-70页 |
·因子提取 | 第65-68页 |
·类型划定 | 第68-69页 |
·控制要求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5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 第72-80页 |
·规模控制的研究方法简介 | 第72-75页 |
·生态足迹法的概念与方法体系 | 第72-73页 |
·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模型 | 第73-75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 | 第75-79页 |
·方法应用 | 第75-78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的规模预测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6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控制 | 第80-108页 |
·非建设用地的结构控制 | 第80-90页 |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第80-81页 |
·基于最短路径的生态廊道分析 | 第81-87页 |
·楼观新区总体空间结构建设 | 第87-89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空间结构 | 第89-90页 |
·非建设用地的布局控制 | 第90-106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布局分析 | 第90-98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 第98-103页 |
·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界线控制 | 第103-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7 总结与思考 | 第108-114页 |
·基本结论 | 第108-111页 |
·梳理与总结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研究的内容 | 第108-109页 |
·针对不同新区的非建设用地控制规划体系 | 第109-111页 |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不足之处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图表目录 | 第120-124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