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相关学科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范围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3-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3.1 城市风环境 | 第16-17页 |
1.3.2 气候适应性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关于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2 关于城市风环境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3 关于旧城更新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页 |
1.6 研究目标与框架 | 第21-23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攀枝花炳一区环境特征及发展概况 | 第23-57页 |
2.1 攀枝花炳一区现状概述 | 第23-29页 |
2.1.1 攀枝花城市简介 | 第23页 |
2.1.2 攀枝花市炳一区气候特征 | 第23-27页 |
2.1.3 攀枝花市炳一区社会环境 | 第27-28页 |
2.1.4 攀枝花市炳一区生态环境 | 第28-29页 |
2.2 攀枝花城市总体规划及炳一区分区规划 | 第29-35页 |
2.2.1 攀枝花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2.2.2 炳一区在新的总体规划中承担的职能 | 第32-33页 |
2.2.3 炳一区分区规划的要求及目标 | 第33-34页 |
2.2.4 炳一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4-35页 |
2.3 炳一区规划发展的总结 | 第35-38页 |
2.3.1 多拆少建与拆而不建 | 第35-36页 |
2.3.2 选择保留与重点打造 | 第36-37页 |
2.3.3 用地性质调整与业态提升 | 第37-38页 |
2.4 炳一区现状调研及风环境实测 | 第38-57页 |
2.4.1 测量工具 | 第38-39页 |
2.4.2 观测说明 | 第39页 |
2.4.3 街区路网及风环境实测 | 第39-45页 |
2.4.4 高、多、底层建筑分布与典型组团风环境实测 | 第45-49页 |
2.4.5 炳一区建筑质量与布局 | 第49-52页 |
2.4.6 红砖房的分布与实况 | 第52-54页 |
2.4.7 拟拆地块的划分 | 第54-57页 |
第3章 CFD风环境模拟及城市风环境评价 | 第57-84页 |
3.1 城市风环境的评价标准 | 第57-62页 |
3.1.1 国内外常用的风环境评价标准 | 第57-61页 |
3.1.2 论文选取的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 | 第61-62页 |
3.2 CFD风、热环境模拟过程 | 第62-67页 |
3.2.1 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3.2.2 网格的划分 | 第65页 |
3.2.3 边界条件的设定及物理模型的选取 | 第65-66页 |
3.2.4 模拟结果的生成与可视化处理 | 第66-67页 |
3.3 CFD风环境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67-77页 |
3.3.1 炳一区街区单元划分 | 第67-68页 |
3.3.2 炳一区人行高度处风环境评价 | 第68-75页 |
3.3.3 炳一区风速离散度评价 | 第75-76页 |
3.3.4 炳一区静风区面积比评价 | 第76-77页 |
3.3.5 炳一区强风区面积比评价 | 第77页 |
3.4 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对比 | 第77-80页 |
3.4.1 街区路网平均风速对比 | 第78-79页 |
3.4.2 建筑组团平均风速对比 | 第79-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4页 |
3.5.1 风渗透性差 | 第80-82页 |
3.5.2 街道空间与风环境耦合关系差 | 第82-84页 |
第4章 炳一区城市风环境与空间形态耦合分析 | 第84-132页 |
4.1 炳一区建筑空间形态单元的划分 | 第84-85页 |
4.1.1 按容积率进行高、中、低强度分级 | 第84页 |
4.1.2 按建筑空间形态划分 | 第84-85页 |
4.2 炳一区高强度建筑或建筑群风环境分析 | 第85-105页 |
4.2.1 攀枝花大道无围合独立高层建筑 | 第85-91页 |
4.2.2 核心商业区无围合点式高层建筑群 | 第91-96页 |
4.2.3 高强度半围合高层建筑群 | 第96-100页 |
4.2.4 人民街西段围合式高层建筑群 | 第100-104页 |
4.2.5 总结 | 第104-105页 |
4.3 炳一区中强度建筑或建筑群风环境分析 | 第105-118页 |
4.3.1 泉福路无围合中高层组合建筑群 | 第105-109页 |
4.3.2 花城街半围合中高层或多层组合建筑群 | 第109-113页 |
4.3.3 人民街东段围合式高层及其他组合建筑群 | 第113-118页 |
4.3.4 总结 | 第118页 |
4.4 炳一区低强度建筑群风环境分析 | 第118-132页 |
4.4.1 竹园巷社区围合式多层及其他组合建筑群 | 第118-122页 |
4.4.2 半围合多层“红砖房”建筑群 | 第122-127页 |
4.4.3 西南片区半围合低层建筑群 | 第127-131页 |
4.4.4 总结 | 第131-132页 |
第5章 基于风环境优化的炳一区旧城更新设计 | 第132-159页 |
5.1 针对拆除片区进行宏观层面的风环境优化 | 第132-142页 |
5.1.1 营建城市通风廊道 | 第132-138页 |
5.1.2 控制街道走向 | 第138-140页 |
5.1.3 城市开敞空间的设计 | 第140-142页 |
5.2 针对拆除片区进行中观层面的风环境优化 | 第142-147页 |
5.2.1 控制建筑形态 | 第142-145页 |
5.2.2 合理选择布局方式 | 第145-147页 |
5.3 针对保留区进行微观层面的城市风环境优化 | 第147-152页 |
5.3.1 适当增加水体 | 第147-149页 |
5.3.2 巧妙搭配植被 | 第149-151页 |
5.3.3 提高引风口效率 | 第151-152页 |
5.3.4 合理安排景观的竖向通风 | 第152页 |
5.4 针对红砖房改造区进行风环境优化 | 第152-159页 |
5.4.1 控制建筑形态与业态提升相结合 | 第152-153页 |
5.4.2 巧妙设置引风口与城市肌理保护相结合 | 第153-155页 |
5.4.3 景观优化与场所精神保留相结合 | 第155-159页 |
第6章 更新设计概念方案的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 第159-177页 |
6.1 概念方案的城市风环境评价 | 第159-168页 |
6.1.1 改造后各单元区划分 | 第159-160页 |
6.1.2 改造后人行高度处风环境评价 | 第160-166页 |
6.1.3 改造后风离散度评价 | 第166页 |
6.1.4 改造后静风区面积比评价 | 第166-167页 |
6.1.5 改造后强风区面积比评价 | 第167-168页 |
6.2 优化前后拟拆地块风环境的对比 | 第168-173页 |
6.2.1 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地块改造前后风环境对比 | 第168-169页 |
6.2.2 民安巷地块改造前后风环境对比 | 第169-170页 |
6.2.3 榕树街地块改造前后风环境对比 | 第170-172页 |
6.2.4 攀枝花小学地块改造前后风环境对比 | 第172-173页 |
6.3 优化前后城市风环境的对比 | 第173-176页 |
6.3.1 城市主干道风环境对比 | 第173页 |
6.3.2 城市广场风环境对比 | 第173-174页 |
6.3.3 建筑组团内部风环境对比 | 第174页 |
6.3.4 滨水区风环境对比 | 第174-175页 |
6.3.5 绿地公园风环境对比 | 第175-1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77-181页 |
7.1 风环境优化策略在山地城市更新设计中的可操作性 | 第177-178页 |
7.1.1 宏观层面优化策略的可操作性 | 第177页 |
7.1.2 中观层面优化策略的可操作性 | 第177-178页 |
7.1.3 微观层面优化策略的可操作性 | 第178页 |
7.2 研究的的优点和不足 | 第178-179页 |
7.3 城市风环境优化研究的意义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5页 |
致谢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