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创新及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弹性退休制度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5-21页 |
一、 弹性退休制度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弹性退休制度的特征 | 第15-17页 |
(一) 灵活性 | 第15-16页 |
(二) 渐进性 | 第16页 |
(三) 科学性 | 第16-17页 |
三、 弹性退休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一) 活动理论与分离理论 | 第17-18页 |
(二) 年龄分层理论 | 第18页 |
(三) 个体人力资本与个体社会资本差异理论 | 第18-19页 |
(四) 经济周期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提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9页 |
一、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弊端 | 第21-25页 |
(一) 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 | 第21-22页 |
(二) 提前退休的规定 | 第22-23页 |
(三) 现行退休制度的弊端 | 第23-25页 |
二、 影响我国退休年龄的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一) 平均预期寿命—退休制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 第25页 |
(二) 国民经济发展—退休制度发展的物质前提 | 第25-26页 |
(三) 人口老龄化—退休制度变革的重要推手 | 第26页 |
三、 弹性退休制度的提出 | 第26-29页 |
第四章 西方国家弹性退休制度实践与借鉴 | 第29-33页 |
一、 西方国家的弹性退休制度的实践 | 第29-32页 |
(一) 英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弹性退休制度的建立 | 第29-30页 |
(二) 德国弹性退休制度实践 | 第30-31页 |
(三) 其他国家弹性退休制度的实践 | 第31-32页 |
二、 西方国家弹性退休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32-33页 |
(一) 加快弹性退休制度改革 | 第32页 |
(二) 弹性退休制度可以调控劳动力市场 | 第32页 |
(三) 谋求解决退休困境和养老压力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设计思路 | 第33-41页 |
一、 弹性退休制度的原则 | 第33-34页 |
(一) 强制与自愿并存原则 | 第33页 |
(二) 分类设置的原则 | 第33-34页 |
(三) 标准科学具有可行性的原则 | 第34页 |
二、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 第34-36页 |
(一) 实行弹性退休并不只是为了解决养老金危机 | 第34页 |
(二)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三)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 第35页 |
(四) 弹性退休制度改革的时机选择 | 第35-36页 |
三、 弹性退休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6-38页 |
(一) 明确法定退休年龄和弹性浮动区间 | 第36-37页 |
(二) 实行弹性退休待遇激励制度 | 第37页 |
(三) 明确划分决定退休的权限和养老保险的责任 | 第37-38页 |
(四) 严格执行退休程序,控制提前退休,取消不合理退休 | 第38页 |
四、 配套制度的相应调整 | 第38-41页 |
(一) 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定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二) 增加休息时间,完善劳动期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 第39页 |
(三) 完善老年就业的公共环境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