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 第14-28页 |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的客观原因 | 第14-21页 |
1.冷战与阵营意识 | 第14-17页 |
2.苏联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积极推动 | 第17-20页 |
3.美国倒行逆施的客观推动 | 第20-21页 |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的主观原因 | 第21-28页 |
1.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领导革命实践的总结 | 第22-23页 |
2.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 第23-25页 |
3.相同意识形态的考量 | 第25-28页 |
二、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 第28-42页 |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提出 | 第28-32页 |
1.提出的时机 | 第28-30页 |
2.“一边倒”政策的基本内涵 | 第30-32页 |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实施的关键步骤 | 第32-37页 |
1.刘少奇秘密访苏及其成果 | 第32-34页 |
2.毛泽东正式访苏及其成果 | 第34-37页 |
(三)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37-42页 |
1.抵制并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 第37-38页 |
2.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 第38-39页 |
3.促进了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全面发展 | 第39-42页 |
三、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终结及其原因 | 第42-52页 |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终结 | 第42-45页 |
1.中苏分歧的肇始(从苏共“二十大”到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 | 第42-44页 |
2.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从布加勒斯特会议前到中苏论战爆发) | 第44-45页 |
3.中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到兵戎相见(从赫鲁晓夫下台到珍宝岛事件) | 第45页 |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终结的原因 | 第45-52页 |
1.国际大环境 | 第46-47页 |
2.意识形态因素 | 第47-48页 |
3.国家利益因素 | 第48-50页 |
4.领导者个人因素 | 第50-52页 |
四、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局限性及历史启示 | 第52-62页 |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局限性 | 第52-56页 |
1.“一边倒”与中国独立自主的缺失 | 第52-53页 |
2.“一边倒”与中国教条主义的盛行 | 第53-54页 |
3.“一边倒”与中国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 | 第54-56页 |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对当代中国外交决策的启示 | 第56-62页 |
1.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56-57页 |
2.如何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 | 第57-58页 |
3.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58-60页 |
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历史的选择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