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6页 |
·A群链球菌的概述 | 第15-33页 |
·病原学 | 第16-17页 |
·流行病学 | 第17-20页 |
·临床症状 | 第20-23页 |
·致病机理 | 第23-28页 |
·诊断方法 | 第28-31页 |
·防治 | 第31-33页 |
·A群链球菌的毒力(或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 第33-39页 |
·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激活 | 第34-35页 |
·破坏中性粒细胞 | 第35-36页 |
·抵抗中性细胞吞噬和杀伤 | 第36-38页 |
·其他重要毒力因子 | 第38-39页 |
·A群链球菌侵袭性感染概述 | 第39-46页 |
·致热外毒素和超抗原 | 第39-40页 |
·致热外毒素B | 第40-41页 |
·链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 | 第41-42页 |
·CovRS与侵袭性感染 | 第42-44页 |
·血清型与侵袭性感染 | 第44-46页 |
第二章 GAS通过CovRS双组份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以增强侵袭能力和毒力 | 第46-80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60页 |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47-48页 |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48-49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配制 | 第49页 |
·主要缓冲液 | 第49-52页 |
·引物 | 第52-53页 |
·自杀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3页 |
·A群链球菌的电转化 | 第53-54页 |
·A群链球菌基因缺失突变株和回复株筛选 | 第54-55页 |
·A群链球菌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5-57页 |
·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重要毒力因子表达 | 第57-59页 |
·小鼠模型实验 | 第59页 |
·感染面积和中性粒细胞含量测定 | 第59-60页 |
·病理切片 | 第60页 |
·统计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6页 |
·MGAS5005比MGAS2221具有更强的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和侵袭能力 | 第60-64页 |
·GAS通过CovRS双组份调控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 | 第64-70页 |
·SsE是GAS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的主效因子 | 第70-76页 |
·讨论 | 第76-79页 |
·动物模型及实验菌株的选择 | 第76-77页 |
·菌株构建方法 | 第77-78页 |
·CovRS双组份调控系统与致病性 | 第78页 |
·SsE在侵袭性感染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中性粒细胞在GAS侵袭性菌株的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80-99页 |
·前言 | 第80-8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1-85页 |
·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81页 |
·主要试剂与配制 | 第81-82页 |
·小鼠实验 | 第82-83页 |
·感染面积和中性粒细胞含量测定 | 第83页 |
·酪蛋白平板法检测突变株 | 第83-84页 |
·通过荧光定量检测重要毒力因子表达 | 第84-85页 |
·统计分析 | 第85页 |
·结果 | 第85-95页 |
·小鼠体内传代得到SpeB阴性菌株 | 第85-87页 |
·SpeB阴性菌株在感染部位富集 | 第87-88页 |
·SpeB阴性菌株在感染部位具有生存优势 | 第88-89页 |
·SpeB阴性菌株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 第89-90页 |
·SpeB阴性菌株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和毒力 | 第90-92页 |
·炎症细胞在侵袭性菌株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92-93页 |
·中性粒细胞在侵袭性菌株的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93-94页 |
·炎症单核细胞未对侵袭性菌株出现产生重要影响 | 第94-95页 |
·讨论 | 第95-97页 |
·“转化”成侵袭性菌株 | 第95-96页 |
·中性粒细胞与侵袭性转化 | 第96页 |
·局部感染转化为侵袭性感染的理论模型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四章 CiaRH双组份系统与猪链球菌2型致病性 | 第99-114页 |
·前言 | 第99-10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5页 |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100-101页 |
·主要试剂 | 第101-102页 |
·主要缓冲液配制 | 第102页 |
·引物 | 第102-103页 |
·突变株构建 | 第10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103-104页 |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 第104页 |
·实验动物 | 第104-105页 |
·统计分析 | 第10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2页 |
·ciaRH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105-107页 |
·CiaRH双组份系统基因缺失突变株的形态 | 第107页 |
·CiaRH双组份系统与嘌呤霉素抗性相关 | 第107-108页 |
·CiaRH双组份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 | 第108-110页 |
·CiaRH双组份系统与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性 | 第110-112页 |
·讨论 | 第112-113页 |
·实验菌株和基因缺失方法 | 第112页 |
·双组份系统与致病性 | 第112-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RESUME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