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7页 |
·聚-V-谷氨酸 | 第12-21页 |
·聚-γ-谷氨酸简介 | 第12-13页 |
·生物合成聚-γ-谷氨酸的微生物 | 第13-15页 |
·聚-γ-谷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及蛋白 | 第15-16页 |
·聚-γ-谷氨酸生物合成调控 | 第16-21页 |
·硝酸盐还原作用 | 第21-28页 |
·微生物硝酸盐代谢简介 | 第21-22页 |
·硝酸盐代谢相关蛋白 | 第22-25页 |
·硝酸盐还原酶基因表达和活性的调控 | 第25-28页 |
·代谢组学 | 第28-35页 |
·代谢组学简介 | 第28-29页 |
·细胞淬灭方法 | 第29-30页 |
·胞内代谢物抽提方法 | 第30-32页 |
·代谢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高粘性聚-Γ-谷氨酸发酵液的代谢组平台的建立 | 第37-62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37-38页 |
·细胞淬灭 | 第38页 |
·能量物质的检测 | 第38页 |
·胞内代谢物的抽提 | 第38-39页 |
·待测样品的衍生化 | 第39页 |
·GC-MS检测 | 第39-40页 |
·标准品GC-MS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样品重现率 | 第41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41页 |
·活菌数的测定 | 第41-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61页 |
·针对γ-PGA发酵液中的菌体不同收集方法的评价 | 第42-48页 |
·代谢组学样品处理过程中可能干扰因素的考察 | 第48-50页 |
·淬灭溶剂的评价 | 第50-56页 |
·菌体洗涤液浓度的优化和洗涤次数的优化 | 第56页 |
·胞内代谢物抽提方法的选择 | 第56-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三章 硝酸盐还原作用在地衣芽胞杆菌WX-02聚Γ-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62-76页 |
·前言 | 第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 第62-63页 |
·细菌数的测定 | 第63页 |
·发酵液中残留单体L-谷氨酸及其利用率的测定 | 第63页 |
·发酵液中残留葡萄糖及其利用率的测定 | 第63页 |
·HPLC法测定聚-γ-谷氨酸浓度 | 第63-64页 |
·硝酸盐浓度的测定 | 第64页 |
·亚硝酸盐浓度的测定 | 第64-65页 |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地衣芽胞杆菌WX-02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耐受能力分析 | 第65-66页 |
·硝酸盐对地衣芽胞杆菌WX-02聚-γ-谷氨酸生成的影响 | 第66-67页 |
·硝酸盐还原作用对地衣芽胞杆菌WX-02聚-γ-谷氨酸发酵过程影响 | 第67-71页 |
·聚-γ-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硝酸盐变化过程 | 第71-72页 |
·主要碳源和聚-γ-谷氨酸前体物对地衣芽胞杆菌WX-02硝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不同溶氧环境对硝酸盐还原作用的影响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四章 聚Γ-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硝酸盐还原作用GC-MS胞内代谢组学研究 | 第76-91页 |
·前言 | 第76-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菌株 | 第77页 |
·发酵样品的制备 | 第77页 |
·细胞淬灭 | 第77页 |
·胞内代谢产物抽提 | 第77页 |
·待测样品衍生化方法 | 第77页 |
·GC-MS条件 | 第77页 |
·代谢物的鉴定和浓度计算 | 第77-78页 |
·活菌数的检测 | 第78页 |
·数据处理 | 第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9页 |
·取样点 | 第78-79页 |
·数据总体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胞内代谢物浓度变化分析 | 第80-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硝酸盐还原酶在聚-Γ-谷氨酸生物合成中的生理功能 | 第91-110页 |
·前言 | 第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5页 |
·基础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91-92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92页 |
·PCR引物 | 第92-93页 |
·硝酸盐还原酶缺失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93页 |
·聚-γ-谷氨酸发酵条件 | 第93页 |
·相关生理指标的检测 | 第93-94页 |
·胞外代谢物的HPLC检测 | 第94页 |
·胞外代谢物的GC检测 | 第94页 |
·数据处理 | 第94-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8页 |
·硝酸盐还原酶工程菌的构建 | 第95-99页 |
·不同无机氮源组合对WX-02合成γ-PGA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不同无机氮源组合对WX-02菌体生长和发酵液pH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无机氮源组合对WX-02利用葡萄糖和谷氨酸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硝酸盐还原酶缺失对菌体合成γ-PGA能力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硝酸盐还原酶缺失对菌株生长能力和发酵终点pH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硝酸盐还原酶缺失对菌体利用葡萄糖和谷氨酸能力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硝酸盐还原酶缺失对硝酸盐代谢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硝酸盐还原酶缺失对柠檬酸代谢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硝酸盐还原酶缺失对丙酮酸溢流代谢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第110-116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讨论 | 第111-114页 |
·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