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2 人格、积极人格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20页 |
·人格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积极人格的概念和特点 | 第16-20页 |
·积极人格的产生和概念 | 第16-18页 |
·积极人格的特点 | 第18-20页 |
3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现状 | 第20-30页 |
·大学生积极人格现状 | 第20-21页 |
·在适应现代社会具有积极性,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第20页 |
·在学习生活中表现自信,但有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 第20页 |
·心理上十分渴望独立,但实际上自立能力较差 | 第20-21页 |
·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自卑心理阻碍他们的完善 | 第21页 |
·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欠缺社会责任心 | 第21页 |
·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自卑、抑郁、焦虑等人格缺陷广泛存在 | 第21-22页 |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 第22页 |
·认知方式存在偏差 | 第22-23页 |
·复原能力较差 | 第23页 |
·缺乏自信 | 第23页 |
·人格发展的不均衡性 | 第23-24页 |
·大学生乐观主义的调查 | 第24-26页 |
·乐观主义在积极人格中的地位 | 第24-25页 |
·调查问卷 | 第25-26页 |
·调查问卷结果 | 第26-30页 |
4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成因分析 | 第30-39页 |
·大学生个体原因 | 第30-32页 |
·个体的气质、性格对人格的影响 | 第30-32页 |
·认知方式 | 第32页 |
·家庭的影响 | 第32-35页 |
·家庭氛围 | 第33-34页 |
·家庭教养 | 第34-35页 |
·学校的影响 | 第35-36页 |
·社会的影响 | 第36-39页 |
5 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的途径 | 第39-50页 |
·个人方面 | 第39-41页 |
·积极体验 | 第39-40页 |
·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 | 第40-41页 |
·家庭方面 | 第41-43页 |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第41-42页 |
·注重家庭感恩教育 | 第42页 |
·注重培养应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能力 | 第42-43页 |
·学校方面 | 第43-47页 |
·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 | 第43-44页 |
·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 | 第44-45页 |
·建立参与式的校园管理机制 | 第45页 |
·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归因 | 第45-47页 |
·社会方面 | 第47-50页 |
·构建良好的社会系统 | 第48页 |
·社会媒体的报道要朝向积极、正面的方向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