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诉讼契约的含义与生效要件 | 第14-21页 |
第一节 诉讼契约的含义 | 第14-18页 |
一、私法行为 | 第14页 |
二、诉讼行为 | 第14-16页 |
三、诉讼行为与私法行为的区别 | 第16-17页 |
四、诉讼契约的含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诉讼契约的生效要件 | 第18-21页 |
一、诉讼契约的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能力 | 第18-19页 |
二、诉讼契约应采书面形式 | 第19页 |
三、内容不得违反强行法规定和程序正义 | 第19-20页 |
四、附条件、期限问题 | 第20页 |
五、撤销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有关诉讼契约的立法规定和实践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我国有关诉讼契约的立法规定 | 第21-24页 |
一、修改民事诉讼法之前的立法规定 | 第21-22页 |
二、新修改《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诉讼契约的规定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民事主体的诉讼契约实践样本 | 第24-26页 |
一、考察样本一:一份融资租赁合同中包含的多个诉讼契约 | 第25-26页 |
二、考察样本二:一个案例 | 第26页 |
第三节 我国诉讼契约适用中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合法性问题 | 第27-28页 |
二、法律效力问题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诉讼契约的合法性 | 第29-47页 |
第一节 合法性争论及本文看法 | 第29-30页 |
一、否定说 | 第29页 |
二、肯定说 | 第29-30页 |
三、本文看法 | 第30页 |
第二节 合法性的法理基础 | 第30-34页 |
一、民事诉讼传统法理与民事诉讼契约化趋势 | 第30-31页 |
二、私法自治原则 | 第31-33页 |
三、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合法性的界限 | 第34-38页 |
一、不得违反强行法规定及损害他人、社会利益 | 第35-36页 |
二、不得违反最低程度程序保障要求 | 第36-37页 |
三、不得违反公平正义 | 第37-38页 |
第四节 针对不同种类的诉讼契约合法性的具体评价 | 第38-47页 |
一、起诉权限处分协议 | 第38-39页 |
二、管辖权及审判权限的协议 | 第39-41页 |
三、程序进行方式的合意 | 第41-42页 |
四、证据契约 | 第42-43页 |
五、诉讼终结的合意 | 第43-44页 |
六、判决效力处分协议 | 第44-47页 |
第四章 诉讼契约的法律效力 | 第47-55页 |
第一节 诉讼契约的处分效力与负担效力 | 第47-50页 |
一、诉讼契约的处分效力 | 第47页 |
二、诉讼契约的负担效力 | 第47-48页 |
三、处分效力或负担效力的具体判断 | 第48-50页 |
第二节 诉讼契约对当事人、法院的拘束力 | 第50-52页 |
一、对当事人的拘束力 | 第50-51页 |
二、对法院的拘束力 | 第51-52页 |
第三节 诉讼契约的诉讼上效力和实体上效力 | 第52-55页 |
一、仅具诉讼上效力的诉讼契约 | 第53页 |
二、兼具诉讼上效力和实体上效力的诉讼契约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我国诉讼契约的未来 | 第55-62页 |
第一节 理念的培育 | 第55-58页 |
一、诚实信用理念 | 第56页 |
二、审判权与私权关系的再认识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制度的完善 | 第58-62页 |
一、完善我国现有立法规定的诉讼契约形态 | 第58-59页 |
二、立法上分阶段逐步拓展诉讼契约类型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