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一、 绪论 | 第11-2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 总体状况 | 第13页 |
2、 关于森林资源物权制度的研究 | 第13-14页 |
3、 关于林地使用权的研究 | 第14-15页 |
4、 关于“价值饱和”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三)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5-16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2、 应用意义 | 第17页 |
3、 学术意义 | 第17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二、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一般理论 | 第20-36页 |
(一) 林地使用权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1、 林地使用权的涵义 | 第20-22页 |
2、 林地使用权物权化 | 第22-24页 |
3、 林地使用权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二) “价值饱和”概念解读 | 第26-30页 |
1、 “饱和”概念的跨学科借鉴 | 第26-28页 |
(1) “饱和”之名词解释 | 第26-27页 |
(2) 生态学上“饱和”出处及其相关 | 第27页 |
(3) 经济学上“饱和”的应用指向 | 第27-28页 |
2、 “价值”一词的哲学分析 | 第28-29页 |
3、 林地使用权价值实现中“价值饱和”概念的引入 | 第29-30页 |
(三)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理论内涵 | 第30-32页 |
1、 用益物权意义上的林地使用权权能分析 | 第30-32页 |
2、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具体内涵 | 第32页 |
(四)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阻却形势分析 | 第32-36页 |
1、 林地使用权权能减损剖析 | 第32-34页 |
(1) 林地使用权权能之自主经营权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 第33页 |
(2) 林地使用权权能之林木采伐权冲突明显 | 第33页 |
(3) 林地使用权权能之自主流转权难以实现 | 第33-34页 |
(4) 林地使用权权能之林农知情权易被剥夺 | 第34页 |
2、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阻却形势分析 | 第34-36页 |
(1) 林地使用权经济效益增加值未达预期 | 第34页 |
(2) 林地使用权生态价值重视度有待提升 | 第34-35页 |
(3) 林地使用权多重效益难以协调实现 | 第35-36页 |
三、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6-46页 |
(一)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必要性 | 第36-40页 |
1、 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引 | 第36-37页 |
2、 林地使用权在林权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 第37-38页 |
(1) 林地使用权产生于林地所有权,并对其加以限制 | 第37-38页 |
(2) 林地使用权与林木所有权唇齿相依,合理组合以实现林权价值 | 第38页 |
(3) 林地使用权与森林所有权、使用权关系须臾不可分离 | 第38页 |
3、 林地使用权生态价值市场化重要性突显 | 第38-39页 |
4、 林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 第39-40页 |
(二)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可行性 | 第40-46页 |
1、 所有权理论的发展——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法理基础 | 第40-41页 |
2、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具有法律依据 | 第41-43页 |
3、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具有现实支持 | 第43-44页 |
(1) 林业政策的调整 | 第43-44页 |
(2) 林业产业基础的提升 | 第44页 |
4、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可汲取土改经验 | 第44页 |
5、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可借鉴外国经验 | 第44-46页 |
四、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法理困境与现实难题 | 第46-56页 |
(一)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法理困境 | 第46-51页 |
1、 林地使用权法律规定较为模糊 | 第46页 |
2、 相关法律有关林地使用权的规定存在冲突 | 第46-48页 |
(1) 法律对林地使用权结构范围规定不一致 | 第46-47页 |
(2) 涉林法律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 第47-48页 |
3、 旧有林业制度的限制 | 第48-50页 |
(1) 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有待完善 | 第48页 |
(2) 采伐许可证制度存在弊病 | 第48-49页 |
(3) 林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突出 | 第49页 |
(4) 林权登记制度不够完备 | 第49-50页 |
4、 传统林业理论制肘与涉林立法理念落后 | 第50-51页 |
5、 林地使用权定位不明,林业物权体系不完善 | 第51页 |
(二)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的现实难题 | 第51-56页 |
1、 时空因素的影响 | 第52页 |
(1) 时间历史层面上——历史残留问题尚待解决 | 第52页 |
(2) 空间地理因素影响 | 第52页 |
2、 林地使用权生态价值准确评估难以实现 | 第52-53页 |
3、 林农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问题 | 第53页 |
4、 林地使用权纠纷问题严重 | 第53-56页 |
(1) 纠纷种类多样,涉及面广 | 第53-54页 |
(2) 权利主体博弈 | 第54页 |
(3) 纠纷解决效率低下 | 第54-56页 |
五、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路径与机制的整合与创新 | 第56-66页 |
(一) 林地使用权确权与分配阶段 | 第56-60页 |
1、 明确林地使用权的物权性、法权性 | 第56-59页 |
(1) 完善《物权法》关于林地使用权的规定 | 第57页 |
(2) 确立林地使用权物权变动公示制度 | 第57-58页 |
(3) 建立林地使用权综合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 第58页 |
(4) 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指导《森林法》的修改 | 第58-59页 |
(5) 确立林地使用权在森林资源物权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 第59页 |
2、 实现林地使用权权属明确 | 第59页 |
3、 完善林权纠纷解决等配套制度 | 第59-60页 |
(二) 林地使用权搞活和发展阶段 | 第60-64页 |
1、 优化既有林业制度,实现国家林业政策稳定 | 第60-61页 |
2、 规范林地使用权流转,建立林地使用权流转长效创新机制 | 第61-62页 |
3、 完善区划与采伐制度体系 | 第62页 |
4、 加强多元主体间配合与协调 | 第62-64页 |
(1) 加强政府的指导与服务 | 第62-63页 |
(2) 发挥集体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 | 第63页 |
(3) 助力林农思想转变和身份转型 | 第63-64页 |
(三) 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阶段 | 第64-66页 |
1、 深入研究并实践碳汇交易制度 | 第64页 |
2、 完善全方位的生态补偿制度 | 第64-65页 |
3、 探索并逐步建立生态税费制度 | 第65页 |
4、 大力发展绿色林业发展基金 | 第65-66页 |
六、 结束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附录 Ⅰ | 第75-76页 |
附录 Ⅱ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