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法调整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第9页 |
2、 现实意义—通过经济刺激机制的采用,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一、 环境法的产生及其社会法属性 | 第14-20页 |
(一) 传统法律在环境问题调整方面的困境 | 第14-17页 |
1、 环境问题的民法调整 | 第14-16页 |
2、 环境问题的行政法规制 | 第16-17页 |
(二) 公、私法融合:社会法的产生 | 第17-18页 |
(三) 环境法的社会法属性 | 第18-20页 |
1、 利益考量: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 第18-19页 |
2、 调整方式: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 | 第19页 |
3、 价值目标: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二、 环境法调整机制的演变 | 第20-27页 |
(一) 自由放任的市场调整机制 | 第20-23页 |
1、 自由放任的市场调整机制释义 | 第20-21页 |
2、 完全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 | 第21-23页 |
(二) 由自由市场调整机制到命令控制的行政调整机制 | 第23-25页 |
1、 运用命令控制的行政调整机制克服市场失灵 | 第23页 |
2、 行政命令控制机制的弊端—政府失灵 | 第23-25页 |
(三) 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经济刺激机制的发展 | 第25-27页 |
三、 克服“双重失灵”的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 | 第27-32页 |
(一) 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 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的特征 | 第28页 |
1、 显著特征:低成本高效率 | 第28页 |
2、 根本特征:间接性与柔性 | 第28页 |
3、 应用特征:手段多样性和适用广泛性 | 第28页 |
(三) 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的优越性 | 第28-32页 |
1、 与完全市场机制相比 | 第29-30页 |
2、 相较命令控制的行政调整机制 | 第30-32页 |
四、 国内外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的实践 | 第32-40页 |
(一) 我国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的实践 | 第32-37页 |
1、 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2、 环境税的内涵界定及其在我国的适用 | 第33页 |
3、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实行情况 | 第33-34页 |
4、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实践 | 第34-35页 |
5、 绿色信贷制度在我国的践行 | 第35-36页 |
6、 环境押金—退款制度在我国的概况 | 第36-37页 |
(二) 国外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的发展 | 第37-40页 |
五、 我国环境法经济刺激机制的完善 | 第40-48页 |
(一)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发展方向:“税费并存”双轨制 | 第40页 |
(二) 构建以“税率”为杠杆的环境税制 | 第40-42页 |
1、 环境税制建设应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 第41页 |
2、 推行“税收中性”政策 | 第41页 |
3、 因地制宜,分级管理 | 第41-42页 |
4、 税收手段与其他环保手段协调配合 | 第42页 |
(三) 推行环境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 第42-43页 |
1、 合理界定排污权价格,让企业积极参与 | 第42页 |
2、 初始分配有偿获取,实现生态经济化 | 第42-43页 |
3、 其它环境经济政策配套运行 | 第43页 |
(四) 优化实现风险转移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43-45页 |
1、 采用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方式 | 第43页 |
2、 分步骤界定承保范围 | 第43-44页 |
3、 建立保险集团并加强对保险机构的扶持 | 第44页 |
4、 严格限定赔付限额,实现可浮动的差别保险费率 | 第44页 |
5、 巨灾风险证券化制度 | 第44-45页 |
(五) 完善我国银行践行绿色信贷制度的运行体系 | 第45-46页 |
1、 严把信贷准入 | 第45页 |
2、 加强信贷管理 | 第45页 |
3、 强化动态跟踪监测机制 | 第45-46页 |
4、 采用动态退出机制 | 第46页 |
(六) 建立产品循环利用的环境押金—退款制度 | 第46-48页 |
1、 环境押金的实施范围 | 第46页 |
2、 环境押金的收取与返还 | 第46-47页 |
3、 环境押金的管理 | 第47页 |
4、 回收物品的处置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