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环境侵权的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环境侵权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环境侵权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日本环境侵权立法现状 | 第12页 |
·德国环境侵权立法现状 | 第12-13页 |
·我国环境侵权立法现状 | 第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环境侵权概述 | 第14-20页 |
·侵权的定义 | 第14-15页 |
·环境侵权的特征 | 第15-17页 |
·环境侵权主体具有特殊性 | 第15页 |
·环境侵权的侵害后果具有多样性 | 第15-16页 |
·环境侵权具有复杂性 | 第16页 |
·环境侵权具有广泛性 | 第16-17页 |
·环境侵权行为的价值性 | 第17页 |
·环境侵权行为的认定 | 第17-19页 |
·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17页 |
·环境侵权容忍义务范围 | 第17-18页 |
·环境侵权行为的类型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部分国家环境侵权的理论与实践 | 第20-23页 |
·日本环境侵权归责原则发展以及现状 | 第20页 |
·德国环境侵权立法发展与规则原则特点 | 第20-21页 |
·英、美环境侵权立法概况 | 第21-22页 |
·英国环境侵权立法的严格责任原则 | 第21页 |
·美国的环境侵权制定法特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4 当前我国环境侵权立法中的缺陷 | 第23-32页 |
·环境侵权原告资格范围限制过多 | 第23-25页 |
·环境侵权原告资格定义 | 第23页 |
·环境侵权诉讼原告资格在立法上的不足 | 第23-24页 |
·环境侵权诉讼原告资格在司法上的不足 | 第24-25页 |
·环境侵权行为类型划分欠科学 | 第25-28页 |
·作为的环境侵权行为和不作为的环境侵权行为 | 第25-26页 |
·单独的环境侵权行为和共同的环境侵权行为 | 第26页 |
·环境侵权行为的其他类型 | 第26-27页 |
·新型分类方式:实质型环境侵权 | 第27页 |
·新型分类方式:拟制型环境侵权 | 第27-28页 |
·无过错归责原则存在的缺陷 | 第28-31页 |
·无过错归责体系缺乏必要的弹性 | 第28页 |
·无过错归责体系具有不公平性 | 第28-30页 |
·无过错归责体系的社会化的弊端 | 第30页 |
·无过错归责体系不利于发挥环境侵权责任的教育预防作用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环境侵权责任立法的完善 | 第32-41页 |
·对环境侵权原告资格的完善 | 第32-34页 |
·公民个人提起环境侵权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2-33页 |
·环保社团提起环境侵权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3-34页 |
·针对不同的环境侵权行为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 第34-38页 |
·拟制型环境侵权和实质型环境侵权之区分及其意义 | 第34-35页 |
·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的类型化适用 | 第35-38页 |
·构建环境保险体系 | 第38-40页 |
·环境保险体系实施意义 | 第38-39页 |
·在立法上正式确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39页 |
·建立强制责任保险为主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39-40页 |
·成立政府监管、联营性质的承保机构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