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蔬菜病虫害论文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棒孢叶斑病的发生概况及防治第11-14页
     ·棒孢叶斑病的发生概况第11-12页
     ·棒孢叶斑病的发病症状第12-13页
     ·棒孢叶斑病的防治第13-14页
   ·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特征及发病规律第14-16页
     ·多主棒孢菌的分类特征第14-15页
     ·多主棒孢菌的寄主范围第15页
     ·多主棒孢菌的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第15页
     ·多主棒孢菌的寄主选择性毒素第15-16页
   ·多主棒孢菌的生理分化与遗传多样性第16-18页
     ·多主棒孢菌的生理分化第16-17页
     ·多主棒孢菌的遗传多样性第17-18页
   ·基于核酸序列测定的系统发育分析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8-20页
     ·基于核酸序列测定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的原理第18-19页
     ·核酸序列测定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第19-20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第22-28页
   ·试验材料第22-23页
   ·试验方法第23页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的典型症状第23-24页
     ·病原菌的病原形态鉴定第24-26页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6页
   ·本章小结第26-28页
     ·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蔬菜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第26-27页
     ·蔬菜棒孢叶斑病症状具有多样性第27-28页
第三章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表型多样性研究第28-45页
   ·试验材料第28-29页
   ·试验方法第29-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43页
     ·不同来源多主棒孢菌的菌落形态比较第30-34页
     ·不同来源多主棒孢菌产孢情况差异分析第34-35页
     ·不同来源多主棒孢菌显微形态比较第35-36页
     ·多主棒孢菌对温度的敏感性分析第36-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不同寄主和地理来源的菌株在菌落培养形态上显著不同第43-44页
     ·多主棒孢菌对温度的敏感性与寄主来源密切相关第44-45页
第四章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研究第45-54页
   ·试验材料第45-46页
   ·试验方法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第52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存在两个致病型第52-54页
第五章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第54-60页
   ·试验材料第54-55页
   ·试验方法第55-56页
   ·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基于 Actin 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56-57页
     ·基于 EF-1α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57-58页
     ·基于联合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60-63页
   ·结论第60-61页
     ·棒孢叶斑病为近年来我国蔬菜栽培中的主要病害第60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表型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第60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存在 2 个致病型第60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60-61页
   ·讨论第61-63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专化型探讨第61页
     ·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多样性分析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炎沙门氏菌侵袭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减毒菌株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鸭疫里默氏杆菌TonB1和TonB2基因缺失株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