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视野下的中国赛莱菲耶--几个穆斯林社区赛莱菲耶的调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21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缘起和经过 | 第17-21页 |
·文献回顾 | 第21-28页 |
·国内关于赛莱菲耶的研究 | 第21-25页 |
·国外关于赛莱菲耶的研究 | 第25-28页 |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研究视角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29-31页 |
·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第1章 赛莱菲耶的兴起和发展 | 第32-48页 |
·赛莱菲耶的思想渊源及代表人物 | 第32-40页 |
·圣训派和伊本·罕百勒 | 第33-35页 |
·伊本·泰米叶及伊本·凯伊姆 | 第35-38页 |
·伊本·瓦哈卜 | 第38-40页 |
·赛莱菲耶的宗教基础 | 第40-48页 |
·《古兰经》和圣训 | 第41-44页 |
·赛莱菲的言行 | 第44页 |
·不盲从某一教法学派 | 第44-48页 |
第2章 中国赛莱菲耶的形成和发展 | 第48-64页 |
·赛莱菲耶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第48-52页 |
·国外赛莱菲耶对中国的影响 | 第48-49页 |
·伊赫瓦尼的产生、发展和分裂 | 第49-52页 |
·赛莱菲耶的形成及初传 | 第52-61页 |
·赛莱菲耶在临夏产生 | 第52-57页 |
·赛莱菲耶由临夏传入兰州 | 第57-61页 |
·赛莱菲耶的宗教主张 | 第61-64页 |
·教义思想 | 第61-62页 |
·教法主张 | 第62-63页 |
·礼仪习俗 | 第63-64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赛莱菲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64-82页 |
·对中国赛莱菲耶的三种认识 | 第64-67页 |
·中国伊斯兰教的新兴教派 | 第64-65页 |
·中国伊斯兰教宗教革新思潮 | 第65-66页 |
·纯洁的伊斯兰信仰道路 | 第66-67页 |
·赛莱菲耶的发展机遇 | 第67-70页 |
·社会宗教氛围相对宽松 | 第67-68页 |
·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 第68页 |
·原有教派门宦发展活力减退 | 第68-70页 |
·穆斯林生活质量提升 | 第70页 |
·赛莱菲耶面临的挑战 | 第70-82页 |
·赛莱菲耶宗教主张的多重解释 | 第71-75页 |
·赛莱菲耶的内部分化 | 第75-78页 |
·清真寺教育的困境 | 第78-80页 |
·赛莱菲耶与其他教派的关系 | 第80-82页 |
第4章 结语 | 第82-88页 |
·基于社会变革视角的分析 | 第82-85页 |
·国外赛莱菲耶 | 第82-83页 |
·中国赛莱菲耶 | 第83-85页 |
·赛莱菲耶的发展趋势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 | 第93-123页 |
附录1:兰州S阿訇访谈记录 | 第93-103页 |
附录2:临夏M阿訇访谈记录 | 第103-112页 |
附录3:普通信众MC访谈记录 #i01 | 第112-116页 |
附录4:赛莱菲耶清真寺卧尔兹(1) | 第116-119页 |
附录5:赛莱菲耶清真寺卧尔兹(2) | 第119-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