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述评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的内涵 | 第19-20页 |
| ·基本农田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19页 |
| ·基本农田包括的类型 | 第19-20页 |
|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的概念 | 第20页 |
| ·基本农田的产权理论 | 第20-22页 |
| ·基本农田产权结构构成 | 第20页 |
| ·基本农田产权的作用 | 第20-21页 |
| ·基本农田产权制度与质量建设的关系 | 第21-22页 |
| ·基本农田的质量分级理论 | 第22-23页 |
| ·农田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情况 | 第27-39页 |
| ·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回顾 | 第27-28页 |
| ·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 ·对基本农田保护和质量建设意识缺乏 | 第28-29页 |
|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投入机制不完备 | 第29页 |
| ·缺少统一、科学的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标准 | 第29页 |
| ·基本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 第29-30页 |
| ·科技投入配套力度不够 | 第30页 |
| ·基本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 | 第30页 |
| ·江苏省各农业区划区域基本农田质量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30-39页 |
| ·太湖农区 | 第32-33页 |
| ·宁镇扬丘陵农区 | 第33-34页 |
| ·沿江农区 | 第34-35页 |
| ·里下河农区 | 第35-36页 |
| ·沿海农区 | 第36-37页 |
| ·徐淮农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措施 | 第39-47页 |
|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的原则 | 第39-40页 |
| ·坚持科学规划 | 第39页 |
| ·坚持建设标准 | 第39页 |
| ·坚持突出重点 | 第39-40页 |
| ·坚持科技投入 | 第40页 |
| ·坚持突出主导产业 | 第40页 |
| ·主要措施 | 第40-42页 |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41页 |
| ·加大科技投入 | 第41页 |
| ·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 第41页 |
| ·加强农田土壤肥力和林网建设 | 第41页 |
|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 | 第41-42页 |
| ·分区域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措施 | 第42-47页 |
| ·太湖农区 | 第42-43页 |
| ·宁镇扬丘陵农区 | 第43页 |
| ·沿江农区 | 第43-44页 |
| ·里下河农区 | 第44-45页 |
| ·沿海农区 | 第45-46页 |
| ·徐淮农区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案例分析——以兴化市钓鱼镇基本农田建设区为例 | 第47-57页 |
| ·兴化市钓鱼镇基本农田建设区概况 | 第47-51页 |
| ·自然概况 | 第47-49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9-50页 |
| ·基础设施 | 第50-51页 |
| ·基本农田质量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1页 |
| ·建设措施 | 第51-52页 |
| ·灌溉系统 | 第51-52页 |
| ·排水系统 | 第52页 |
| ·道路与林网 | 第52页 |
| ·土壤改良与培肥 | 第52页 |
| ·科技推广 | 第52页 |
| ·主要建设内容 | 第52-53页 |
| ·综合效益分析 | 第53-57页 |
| ·经济效益 | 第53-54页 |
| ·社会效益 | 第54页 |
| ·生态效益 | 第54-5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1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