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分析工具 | 第14-19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 能源(油气) | 第14-15页 |
(二) 油气合作 | 第15页 |
(三) 伙伴关系 | 第15-16页 |
(四)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第16-17页 |
二、 理论分析工具 | 第17-19页 |
(一) 国家利益论 | 第17-18页 |
(二) 地缘经济学 | 第18页 |
(三) 国际间合作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进程 | 第19-26页 |
一、 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顺利过渡 | 第19-20页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 第20-24页 |
(一) 从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1992 年-1994 年) | 第20-21页 |
(二) 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 年-1996 年) | 第21-22页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纵深发展(1996 年-) | 第22-24页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能源合作的相互关系 | 第24-26页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政治基础 | 第24页 |
(二) 中俄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补充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中俄能源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一、 中国的能源状况 | 第26-28页 |
二、 俄罗斯的能源状况 | 第28-30页 |
三、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中俄油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2页 |
(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促使两国进行油气合作 | 第30页 |
(二) 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需要俄罗斯这一能源供应渠道 | 第30-31页 |
(三) 俄罗斯斯经济的复苏需要中国广阔的能源消费市场 | 第31-32页 |
四、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中俄油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中俄油气合作成就、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4-45页 |
一、 中俄油气合作所取得的成就 | 第34-37页 |
(一) 中俄油气贸易额不断扩大,能源企业合作加强 | 第34-35页 |
(二) 原油管道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第35-36页 |
(三) 中俄天然气合作进程缓慢但逐步推进 | 第36-37页 |
二、 中俄油气合作的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 中俄油气合作缺乏合理统一的价格机制 | 第37-38页 |
(二) 中俄油气合作模式单一 | 第38页 |
(三)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多变增加了合作的可变因素 | 第38-39页 |
(四) 中国对俄能源战略缺乏长远性 | 第39-40页 |
(五) 亚洲能源需求国家间的相互竞争 | 第40页 |
三、 中俄油气合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一) 中俄两国缺乏互信 | 第41页 |
(二) 中俄之间的利益诉求不一致 | 第41-42页 |
(三) 俄国内利益集团立场不一 | 第42-43页 |
(四) 俄罗斯投资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 | 第43页 |
(五) 美国因素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推进中俄油气合作的对策性建议 | 第45-49页 |
一、 领导人定期会晤,共同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 | 第45页 |
二、 采取灵活的油气合作模式 | 第45-46页 |
三、 拓展沟通平台,增进两国互信 | 第46-47页 |
四、 促进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 | 第47页 |
五、 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中俄油气合作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