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 本文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本文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 本文的意义 | 第12页 |
二、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12-13页 |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3-14页 |
(三)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4-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 行业协会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二) 行业协会的职能 | 第16-17页 |
(三)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现状 | 第17-19页 |
(四)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模式 | 第19-20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五、 本文的核心概念 | 第21-23页 |
第一章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演变与现状 | 第23-29页 |
一、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演变 | 第23-25页 |
(一) 改革开放前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 改革开放后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24-25页 |
二、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现状 | 第25-29页 |
(一) 行政协会的几种主要形式 | 第25-27页 |
(二) 不同形式的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5页 |
一、 地方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制约较多 | 第29-31页 |
(一) 地方政府影响着行业协会的合法性地位 | 第29-30页 |
(二) 地方政府控制着行业协会的资源获取 | 第30-31页 |
(三) 地方政府限制着行业协会职能的发挥 | 第31页 |
二、 行业协会对地方政府的作用缺失 | 第31-33页 |
(一) 行业协会对地方政府的协助有限 | 第31-32页 |
(二) 行业协会对地方政府的参与不足 | 第32-33页 |
(三) 行业协会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不够 | 第33页 |
三、 行业协会的自身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 第33-35页 |
(一) 行业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不规范 | 第33-34页 |
(二) 行业协会的运作经费不足 | 第34页 |
(三) 行业协会的人力资源匮乏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8页 |
一、 政府对行业协会认识偏差影响着行业协会的生存与运作 | 第35页 |
二、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行业协会的功能缺失 | 第35-36页 |
三、 现行管理体制不科学抑制了行业协会的自主发展 | 第36-37页 |
四、 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使行业协会面临自治性难题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框架 | 第38-44页 |
一、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总目标 | 第38-39页 |
(一) 转变地方政府理念,培育社会治理主体 | 第38页 |
(二) 提高行业协会能力,引导公民社会成长 | 第38-39页 |
(三) 促进有效合作实现,推动政府职能转移 | 第39页 |
二、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原则 | 第39-40页 |
(一) 正确把握政会分开的大方向 | 第39-40页 |
(二) 行业自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原则 | 第40页 |
(三) 行业协会与政府平等对话原则 | 第40页 |
三、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内容 | 第40-44页 |
(一)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在资源获取层面上的合作 | 第40-41页 |
(二)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在政策倡导层面上的合作 | 第41-42页 |
(三)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上的合作 | 第42-44页 |
第五章 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有效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44-57页 |
一、 转变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塑造多中心的治理主体 | 第44-46页 |
(一) 树立有限政府理念,变“划桨者”为“掌舵者” | 第44-45页 |
(二) 引入多中心治理主体,培育网络化的治理体系 | 第45-46页 |
二、 加强地方政府职能转移,落实行业协会的职能 | 第46-49页 |
(一) 科学界定,明确地方政府职能与行业协会职能 | 第46-47页 |
(二) 合理设计,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真正转移 | 第47-48页 |
(三) 完善法律法规,消除行业协会承接职能的障碍 | 第48-49页 |
三、 创新行业协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政会分开 | 第49-53页 |
(一) 积极拓宽行业协会的发展领域,推进政会分开 | 第49-50页 |
(二) 逐步取消双重管理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创新 | 第50-52页 |
(三) 改变“一地一业一会”原则,允许适度竞争 | 第52-53页 |
四、 加强行业协会自治建设,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 第53-57页 |
(一) 继续推进行业协会民间化运动 | 第53-54页 |
(二) 确保行业协会的有效参与 | 第54-55页 |
(三) 建立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机制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