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农村商业银行:内涵与特征 | 第11-12页 |
三、 地方政府:定义与特征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政府干预论及其批评者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 | 第13-16页 |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一、 地方治理及其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发展中的成就与困境 | 第19-43页 |
第一节 农村商业银行取得的成就 | 第19-22页 |
一、 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 第20页 |
二、 服务“三农”水平逐渐提升 | 第20-21页 |
三、 农村中小企业服务日益完善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第22-29页 |
一、 发展迅速但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22-26页 |
二、 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 第26-28页 |
三、 不良资产风险降低但仍然偏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互动 | 第29-34页 |
一、 城镇经济建设中的金融需求 | 第30-31页 |
二、 城镇两级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 第31-32页 |
三、 城镇建设中地方银行的作用 | 第32-34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干预 | 第34-38页 |
一、 人事干预 | 第34-35页 |
二、 信贷干预 | 第35-36页 |
三、 年度任务干预 | 第36-38页 |
第五节 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 第38-43页 |
一、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供给困境 | 第38-41页 |
二、 各类银行间同业竞争与垄断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干预农村商业银行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43-51页 |
第一节 转型期地方政府价值取向的制约 | 第43-45页 |
一、 地方政府的“理性人”假设 | 第43-44页 |
二、 “理性人”基础上的政府干预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转型期地方政府倾向性的行为模式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一、 “晋升锦标赛模式”的内涵 | 第45-46页 |
二、 地方政府干预农村商业银行的逻辑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转型期地方政府官僚主义作风残余的阻碍 | 第47-51页 |
一、 不了解农民实际需要 | 第48-49页 |
二、 不从农民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考察 | 第51-59页 |
第一节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的特定地位及作用 | 第51-53页 |
一、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的特定地位 | 第51-52页 |
二、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昆山地方政府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互动关系 | 第53-55页 |
一、 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干预 | 第53页 |
二、 市、镇两级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 | 第53-54页 |
三、 信贷管理难度加大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反思 | 第55-59页 |
一、 自身综合实力较弱 | 第55页 |
二、 合作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 第55-57页 |
三、 与地方经济合作缺乏灵活性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构建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 第59-74页 |
第一节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 第59-64页 |
一、 增资扩股,提升资本充足率 | 第60-61页 |
二、 跨区域经营,分散运营风险 | 第61-62页 |
三、 引进战略投资者,谋求上市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完善各自职责、树立服务于民的政银新理念 | 第64-71页 |
一、 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公司化治理模式 | 第65-68页 |
二、 树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政银新理念 | 第68-70页 |
三、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建设新农村工作 | 第70-71页 |
第三节 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促进政银互动 | 第71-74页 |
一、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71-72页 |
二、 建立协调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 | 第72页 |
三、 政银互动共建新农村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英文文献 | 第76页 |
专著 | 第76-77页 |
论文 | 第77-80页 |
报纸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