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导论 | 第15-36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5-1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34-36页 |
第一章 伦理学视野下的责任伦理观 | 第36-57页 |
一、责任伦理的美德论意蕴 | 第36-41页 |
(一) 遵循德行过灵魂生活 | 第36-40页 |
(二) 为何承担此责任伦理 | 第40-41页 |
二、责任伦理的义务论意蕴 | 第41-47页 |
(一) 义务与责任 | 第42-43页 |
(二) 责任伦理三定理 | 第43-46页 |
(三) 责任伦理的实现 | 第46-47页 |
三、责任伦理的效益论意蕴 | 第47-51页 |
(一) 责任伦理即促进幸福 | 第49-50页 |
(二) 责任伦理合理性辩护 | 第50-51页 |
四、责任伦理的儒学意蕴 | 第51-53页 |
(一) 儒学的价值体系 | 第52页 |
(二) 儒学中的责任观 | 第52-53页 |
五、责任伦理的当代新发展 | 第53-57页 |
(一) 责任伦理的新维度 | 第54-55页 |
(二) 责任伦理的新特点 | 第55-57页 |
第二章 责任伦理逻辑 | 第57-78页 |
一、理解责任 | 第57-62页 |
(一) 责任的定义 | 第57-58页 |
(二) 责任的类型 | 第58-61页 |
(三) 责任的层次 | 第61-62页 |
二、责任伦理的内涵 | 第62-68页 |
(一) 结果取向的责任观 | 第63-65页 |
(二) 面向未来与自然的责任观 | 第65-66页 |
(三) 普遍责任与角色责任 | 第66-67页 |
(四) 强制性责任与选择性责任 | 第67-68页 |
三、责任伦理的主体和客体 | 第68-70页 |
(一) 责任伦理主体 | 第68-69页 |
(二) 责任伦理客体 | 第69-70页 |
(三) 主客体关系 | 第70页 |
四、社会责任:责任伦理的核心 | 第70-78页 |
(一) 现实依据 | 第70-72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72-78页 |
第三章 学生责任伦理的生成机制 | 第78-94页 |
一、责任伦理要素分析 | 第78-82页 |
(一) 道德发展理论的不同认识 | 第78-80页 |
(二) 道德四要素理论 | 第80-81页 |
(三) 责任伦理四要素 | 第81-82页 |
二、责任伦理生成机制 | 第82-94页 |
(一) 内部建构机制 | 第83-85页 |
(二) 观察模仿机制 | 第85-88页 |
(三) 角色扮演机制 | 第88-91页 |
(四) 社会交往机制 | 第91-94页 |
第四章 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现实图景 | 第94-124页 |
一、学生责任伦理的表现 | 第94-107页 |
(一) 对自我与家庭的责任伦理:知情合一,父母庇护下的责任外化 | 第94-98页 |
(二) 对他人与集体的责任伦理:止于知情,疏于意行 | 第98-102页 |
(三) 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伦理:并未颓废的新一代 | 第102-104页 |
(四) 对未来与自然的责任:有待清晰的责任认知 | 第104-107页 |
二、学生责任伦理水平综合分析 | 第107-117页 |
三、相关原因探究 | 第117-124页 |
(一) 社会环境影响 | 第117页 |
(二) 家庭教育作用 | 第117-118页 |
(三) 学校德育因素 | 第118-124页 |
第五章 责任伦理教育的内容设计 | 第124-150页 |
一、普遍责任伦理:公民立场 | 第124-141页 |
(一) 对自己与家庭负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第126-130页 |
(二) 对他人与集体负责:社会互动的责任生成 | 第130-134页 |
(三) 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第134-139页 |
(四) 对未来与自然负责:为了千秋万代的发展 | 第139-141页 |
二、角色责任伦理:学生立场 | 第141-150页 |
(一) 对教育活动的责任伦理 | 第143-145页 |
(二) 对教师群体的责任伦理 | 第145-147页 |
(三) 对学生群体的责任伦理 | 第147-150页 |
第六章 责任伦理教育的路径设计 | 第150-177页 |
一、学校责任教育路径分析 | 第150-156页 |
(一) 课程渗透 | 第153页 |
(二) 班级经营 | 第153-154页 |
(三) 实践活动 | 第154-155页 |
(四) 行为养成 | 第155-156页 |
三、改进策略 | 第156-177页 |
(一) 改进课程教学 | 第160-167页 |
(二) 重视养成教育 | 第167-169页 |
(三) 联合公民教育 | 第169-170页 |
(四) 致力班级经营 | 第170-171页 |
(五) 加强社会实践 | 第171-173页 |
(六) 社会协同推进 | 第173-174页 |
(七) 政策永续支持 | 第174-175页 |
(八) 建立评估机制 | 第175-177页 |
小结 | 第177-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4页 |
一、中文译著 | 第180-182页 |
二、中文著作 | 第182-184页 |
三、中文论文 | 第184-188页 |
四、英文著作 | 第188-191页 |
五、英文论文 | 第191-194页 |
附录 | 第194-199页 |
附录1:关于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调查(教师卷) | 第194-196页 |
附录2:关于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调查(学生卷) | 第196-199页 |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99-200页 |
后记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