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职业教育共同体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1-15页
绪论第15-32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5-19页
 二、研究视角的选择第19-21页
 三、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四、研究的现状第22-28页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8-31页
 六、研究的框架第31-32页
第一章 “职业教育共同体”多元诠释与生成第32-56页
 第一节 “职业教育共同体”概念的建构第32-47页
  一、关于“共同体”的理解第33-36页
  二、关于“教育共同体”的理解第36-39页
  三、“职业教育共同体”概念的生成第39-47页
 第二节 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主要特征第47-51页
  一、动态性第47-48页
  二、多元构成性第48页
  三、整合性第48-49页
  四、行业性第49页
  五、多样性第49-51页
 第三节 职业教育共同体构成的影响因素第51-56页
  一、职业教育行动者第51-52页
  二、联结的纽带第52页
  三、认同与共识第52-53页
  四、互动机制与规则第53-54页
  五、内生性第54页
  六、内生限制因素第54-56页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共同体的进化第56-81页
 第一节 农业社会:“伦理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第59-66页
  一、“行会学徒制”的形成第59页
  二、农业社会与行会学徒制第59-63页
  三、主要特征:伦理性第63-66页
 第二节 工业社会:“工具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第66-74页
  一、“工厂—学校”秩序的形成第66-67页
  二、工业社会与“工厂—学校”第67-72页
  三、主要特征:工具性第72-74页
 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第74-81页
  一、“合作性”范式的形成第74-75页
  二、后工业社会与“合作性”职教共同体第75-78页
  三、主要特征:合作性第78-81页
第三章 国际视阈中当代“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第81-113页
 第一节 “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阶段论第81-91页
  一、“合作性”职教共同体的促生阶段第82-85页
  二、“合作性”职教共同体的成形阶段第85-87页
  三、“合作性”职教共同体的成熟阶段第87-91页
 第二节 “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模式第91-110页
  一、政府行政驱动模式第91-98页
  二、职业学校校本发展驱动模式第98-102页
  三、企业(行业)发展驱动模式第102-106页
  四、社会中介组织推进模式第106-110页
 第三节 四种建构模式的比较分析第110-113页
  一、“需求”是建构的驱动力第110页
  二、政府的调控与监督是建构的先决条件第110-111页
  三、学校与企业是共同体建构的核心利益主体第111页
  四、不同模式协调发展互为补充第111-113页
第四章 我国当代“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征貌第113-136页
 第一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源起第113-118页
  一、理念的雏形第113-114页
  二、多主体合作办学的探索第114-117页
  三、建构的阶段第117-118页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主要特征第118-124页
  一、行政驱动是建构的主推力第118-120页
  二、职业学校是建构的主体实施者第120-122页
  三、“熟人社会”是主体间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第122-124页
 第三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中的问题第124-136页
  一、各主体“泄力”问题突出第124-129页
  二、学校主体与经济界分离第129-132页
  三、主体间协作平台缺失第132-134页
  四、共同体建构模式单一第134-136页
第五章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支持条件第136-160页
 第一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所需要件第136-141页
  一、共同需求驱动第136-137页
  二、共同认知达成第137-138页
  三、共同责任承担第138-139页
  四、共同利益分享第139-140页
  五、共同文化生成第140-141页
 第二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境遇第141-151页
  一、时代特征审视第141-145页
  二、国情解读第145-148页
  三、人才战略分析第148-151页
 第三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思考第151-160页
  一、从政策干预到自觉行动第151-152页
  二、从冲突到协调第152-154页
  三、从工具到价值第154-156页
  四、从收权到放权第156-157页
  五、从单一到多样第157-160页
结语第160-162页
附录一:访谈基本情况第162-164页
附录二:访谈提纲第164-166页
附录三:教学产业园建设指导意见第166-17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75-185页
后记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兼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下一篇: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