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审级威慑的法理解读 | 第10-18页 |
(一) 审级威慑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二)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审级威慑之区别 | 第12-14页 |
1 美国的审级威慑 | 第12-13页 |
2 德国的审级威慑 | 第13-14页 |
(三) 审级威慑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 第14-15页 |
(四) 审级威慑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 第15-18页 |
1 英美、大陆法系的情况 | 第15-16页 |
2 我国的情况 | 第16-18页 |
二、 审级威慑的成因 | 第18-25页 |
(一) 审级威慑产生的根源:审级制度 | 第18-19页 |
(二) 审级威慑产生的其他因素 | 第19-21页 |
1 法官对于晋升的愿景 | 第19页 |
2 法官对于个人声誉、权威的重视 | 第19-20页 |
3 维护中央司法权的目的 | 第20页 |
4 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 第20-21页 |
(三) 审级威慑产生的中国语境 | 第21-25页 |
1 错案追究制之于审级威慑 | 第21-22页 |
2 法院系统的科层制之于审级威慑 | 第22-25页 |
三、 审级威慑的正效应与负效应:对法官裁判行为的影响 | 第25-34页 |
(一) 审级威慑的正效应:积极引导法官的裁判行为 | 第25-30页 |
1 促使法官在规则内裁判 | 第25-26页 |
2 促进法官裁判的可预见性 | 第26-28页 |
3 促成法官遵循先例 | 第28-29页 |
4 促成法律人共同体的形成 | 第29-30页 |
(二) 审级威慑的负效应:对法官裁判行为的不利影响 | 第30-34页 |
1 可能阻碍程序公正的实现 | 第30-31页 |
2 可能损害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 | 第31-32页 |
3 可能催生“零判决模式” | 第32-34页 |
四、 法治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纠偏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40页 |
(一) 美国的巡回法院裁判与先例效应 | 第34-37页 |
(二) 英国法中的先例 | 第37-38页 |
(三) 法治发达国家的纠偏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五、 引导我国审级威慑下的法官裁判行为的基本路径 | 第40-52页 |
(一) 判例指导制度的构建 | 第40-45页 |
1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2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的基础 | 第41-42页 |
3 判例指导制度的具体构建措施 | 第42-45页 |
(二) 法律程序的保障 | 第45-49页 |
1 当事人的程序监督权 | 第47-48页 |
2 调解的程序化 | 第48-49页 |
(三) 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引入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