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学理基础 | 第9-15页 |
第一节 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第二节 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思想渊源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学理价值 | 第11-15页 |
一、 探求实体真实 | 第12-13页 |
二、 追求程序公正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域外发展 | 第15-21页 |
一、 权利行使的及时性 | 第15-17页 |
二、 权利内容的广泛性 | 第17-20页 |
三、 权利保障的充分性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现状及剖析 | 第21-30页 |
第一节 我国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立法状况 | 第21-24页 |
一、 时间方式不明确 | 第21-22页 |
二、 主要内容不完善 | 第22-23页 |
三、 责任制度不到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实践状况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对我国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25-30页 |
一、 现行诉讼模式的影响 | 第25-27页 |
二、 传统司法目标的影响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必要性及建议 | 第30-36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3页 |
一、 保障诉讼透明的必然要求 | 第30-32页 |
二、 实现控辩平衡的应有之义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对完善我国审前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的建议 | 第33-36页 |
一、 扩大证据知悉的范围 | 第33-34页 |
二、 保障律师阅卷权 | 第34-35页 |
三、 设置程序性制裁措施 | 第35页 |
四、 构建证据开示制度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