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价值 | 第11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1-13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主要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43页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 第17-23页 |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 第17-19页 |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三、企业大学实践发展述评 | 第20-23页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 第23-42页 |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 第23-26页 |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述评 | 第26-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透析 | 第43-67页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分析 | 第43-52页 |
一、厂办学校的兴起:20世纪10年代前 | 第43-45页 |
二、企业大学的萌芽:20世纪10—50年代 | 第45-47页 |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 第47-51页 |
四、企业大学总体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52-65页 |
一、相关概念描述 | 第52-55页 |
二、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 第55-61页 |
三、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 | 第6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大学现状解析 | 第67-119页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案例 | 第67-88页 |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简述 | 第67-68页 |
二、中国电信学院 | 第68-77页 |
三、爱立信中国学院 | 第77-82页 |
四、国美培训中心 | 第82-88页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内部关系 | 第88-92页 |
一、隶属关系 | 第88-89页 |
二、组织架构 | 第89-91页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91-92页 |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外部关系——企业大学联盟 | 第92-98页 |
一、基于企业大学联盟的教育服务 | 第92-94页 |
二、企业大学联盟模式 | 第94-96页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96-98页 |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 | 第98-102页 |
一、项目管理模式 | 第98-99页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第99-100页 |
三、筹资模式 | 第100-101页 |
四、共性特征分析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认证与服务范围 | 第102-110页 |
一、学习项目认证 | 第102-104页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第104-106页 |
三、服务范围 | 第106-108页 |
四、共性特征分析 | 第108-110页 |
第六节 企业大学的存在形式 | 第110-111页 |
一、实体形式与虚拟形式 | 第110页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第110-111页 |
第七节 企业大学所属组织的规模与属性 | 第111-115页 |
一、组织规模 | 第111-112页 |
二、组织性质 | 第112-114页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114-115页 |
第八节 企业大学共性特征分析总结 | 第115-117页 |
一、组织性质——自助服务 | 第115页 |
二、组织运行逻辑——生产实践逻辑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企业大学与相关组织的比较研究 | 第119-171页 |
第一节 企业大学比较研究的维度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教机构 | 第121-145页 |
一、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 | 第121-138页 |
二、企业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 | 第138-141页 |
三、企业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 第141-145页 |
第三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市场服务的高教机构 | 第145-152页 |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公司 | 第145-151页 |
二、企业大学与教育培训公司 | 第151-152页 |
第四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教机构 | 第152-159页 |
一、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 | 第152-157页 |
二、企业大学与组织大学 | 第157-159页 |
第五节 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59-170页 |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 | 第159-162页 |
二、企业大学与大学 | 第162-165页 |
三、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 | 第165-167页 |
四、企业大学的内涵阐释 | 第167-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五章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 第171-199页 |
第一节 社会生产实践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 第171-175页 |
一、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化 | 第171-172页 |
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 | 第172-173页 |
三、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内容形式、人才培养发生根本变化 | 第173-174页 |
四、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环境的完善 | 第174-175页 |
第二节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 第175-197页 |
一、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 | 第176-183页 |
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 | 第183-192页 |
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中 | 第192-197页 |
本章小结 | 第197-199页 |
第六章 企业大学深化研究的探讨 | 第199-219页 |
第一节 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 第199-203页 |
一、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 | 第199-202页 |
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 | 第202-203页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与知识类型 | 第203-208页 |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 | 第204-207页 |
二、企业大学的知识类型 | 第207-208页 |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 | 第208-215页 |
一、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大学 | 第209-211页 |
二、参与合作联盟的企业大学 | 第211-213页 |
三、提供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 | 第213-214页 |
四、企业大学的发展演变 | 第214-215页 |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评价原则 | 第215-218页 |
一、创办企业大学是否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实质性需求 | 第216-217页 |
二、企业大学运行是否遵循企业大学的内在逻辑 | 第217页 |
三、知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是评价企业大学的关键指标 | 第217-218页 |
本章小结 | 第218-21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219-22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219-221页 |
二、研究创新 | 第221-222页 |
三、研究局限 | 第222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222-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1页 |
致谢 | 第231-233页 |
附录一:调研资料 | 第233-271页 |
A X学院调研报告 | 第233-251页 |
B X学院访谈纪要 | 第251-271页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71-272页 |